“十四五”时期,各地陆续进入“党代会时间”。党代会报告如何为城市未来五年定策?一定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截至目前,GDP万亿俱乐部23座城市中,已有深圳、苏州、无锡等多座城市,召开党代会,其中公布了诸多关于城市未来五年发展的最新动向。
日前,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主持召开市委专题务虚会,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分别听取市领导、专家学者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
“十四五”期间青岛究竟将实现怎样的发展?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又该如何广纳民意?或许,透过这些已经召开党代会的城市,可以从中了解一二。
经历了难言出彩的“十三五”后,青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争回了一口气。
从全国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经济总量不仅没有被宁波、无锡等同量级城市进一步拉开,反而以GDP前20名城市中排名第三的增速,拉开与无锡的差距,并进一步缩小与宁波的距离。
全省范围内,青岛也更加“自信”,不仅主政者多次提出要“在全省争当龙头”,山东省出台的多项规划中,也为青岛赋予了“龙头”或“引领者”等角色与定位。
走好“第一步”的青岛,这五年究竟要如何做?各方正翘首以待3月召开的党代会,将为城市未来发展定调。
万变不离其宗,透过近段时间山东省层面相关规划以及青岛市主要领导的表态,重点工作早已浮现一二。
海洋依然是青岛最大的优势所在,尤其是随着RCEP生效,本就处于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抓手。
如何在强优势的同时,补齐短板,关乎青岛能否实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作为青岛的“竞争对手”,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宁波、舟山等城市,都已经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写入了相关城市规划。而随着深圳于去年4月召开党代会,其发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径也愈加清晰。
深圳同样将海洋与开放联系在了一起。 在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一部分中提到,要高标准建设海洋新城、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海洋新城是深圳面向海洋发力的核心区与主要战略承载地,海洋大学以及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则代表了人才、技术等经略海洋的核心要素,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则体现了金融以及资本之于海洋的重要性。
深圳要建设海洋新城,青岛则有已具海洋科技新城雏形的蓝谷。据了解,蓝谷签约引进的国字号平台、大学校区及研究院已有50余家。而在教育、医疗以及商业等民生方面,蓝谷同样在加快补齐短板,持续提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水平。
优质创新要素层面,青岛相较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中国海洋大学这所“双一流”院校,同时还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海地所等优质科研平台。
然而,海大与青岛之间似乎总感觉有些“生分”。此前一项统计显示,海大2020年本、硕、博三级毕业生中,超过千人留在青岛,占比达35.32%,多于流向其他区域人数, 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是涉海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呢?
在各地显著增强海洋科技水平的大背景下,青岛需要为海大等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
再看金融以及群雄逐鹿的资本市场。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青岛在金融领域,一张“叫得响”的名片。截至2021年末,区内集聚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1290家,涵盖22类金融业态,其中法人金融机构24家,占全市63%。
依托于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国家战略,青岛在金融领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资本市场层面,青岛2021年新增14家境内上市公司的数据在全省排名首位,同时还有26家企业正在接受辅导,12家企业已进入证监会、交易所审核阶段,正向“‘十四五’末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的目标冲刺。
接下来,青岛要着力实现金融与海洋,两块长板“强强联合”,以资本之力赋能海洋经济。
除了海洋,制造业同样是青岛近年来重点发力的领域。青岛市“十四五”规划中,制造业时隔十年重新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党政“一把手”同样多次提到青岛要打造“工业强市”。
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有足够的能力,左右城市经济水平与全国发展位次。
正因如此,青岛的实体经济在这五年来,将走出一条怎样的路径,或将对青岛“十四五”时期发展前景带来重要影响。
重回第一方阵的青岛,不妨借鉴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苏州。
据苏州市政府官网最新数据,2021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正式突破40000亿元大关。而在苏州市党代会报道中,亦有诸多关于“苏州制造”的论述。
围绕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苏州提出要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苏州制造”整体竞争力,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青岛同样提出,要积极打造“工赋青岛 智造强市”城市新名片。面对迫切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青岛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应改造流程与环节的时间节点,推动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
针对卡奥斯等行业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更需要用好这些载体,鼓励其为中小企业赋能。
而在提升工业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方面,青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梯队,既有“五朵金花”等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引领,同时又在着力培育新一代的“青岛金花”,还有为数众多的专精特新企业。
接下来,青岛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让不同规模企业形成合力,实现互补。同时,龙头企业要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孵化更多的“金花”企业。而针对具备高成长性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独角兽、瞪羚等,同样要为他们的发展,营造更加浓厚的产业生态。
此外,“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规律。言下之意,青岛不仅要实现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全覆盖,还要增强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一点,与前文提到的海洋优质创新要素聚集有相通之处。在工业制造业领域,青岛并不缺好的平台,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都是优质平台,青岛需要更加尊重这些平台,包括为其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而对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智能家电以及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青岛要更加积极主动引导相关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对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实现更加精准的服务。
进一步而言,青岛还应坚持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借助城市群、都市圈的力量,避免与周边城市恶性竞争,并结合潍坊、烟台、日照以及威海等城市的优势领域,共同将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当然,一座城市的发展不该只局限于经济发展等宏观层面,更应脚踏实地,贴近于民生等更加细微的方面。
陆治原提到,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全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起草好党代会报告,对于引领全市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报道显示,日前召开的青岛市委专题务虚会上,出席领导除包括青岛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相关领导外,还有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青岛发展20人论坛常任主席陈维民、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雷仲敏、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事长宋军、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炳君、青岛大学文化旅游高等研究院院长于冲等专家学者。
可以说,出席领导和专家的规格都不低,研究领域也涉及到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党代会报告毕竟关系到五年的总体发展规划,起草阶段应广开言路,更多地倾听基层百姓以及更广泛领域代表的声音。
以与青岛同级别的无锡为例。2021年9月16日,市委书记杜小刚主持召开座谈会,围绕起草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听取相关领域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
按照当地媒体说法,作为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的“创新之举”,当天上午,来自高校、中学和科研院所、社科、文艺、网络自媒体等领域的代表人士,首次受邀走进市委常委会议室,就更加精准描绘无锡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积极建言献策。
而在最终发布的报告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关于发展文化产业、优化公共服务等。
再看杭州,党代会前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杭州市一直以来的传统。去年年底,杭州市委发布关于“我为党代会献一策”的公开信,邀请全市人民建言献策,共同绘就杭州未来新蓝图。
公开信发布1个多小时后,相关渠道收集到的意见就超过了500条。杭州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既能发现治理的难点,还能看到治理的盲点,更能找到治理优化的起点。
眼下,距离青岛党代会召开,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循着先进城市的相关经验,青岛将如何为城市五年发展定策?期待这份党代会报告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