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文,青岛枢纽定位升级!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国家发文,青岛枢纽定位升级!

近日,国务院公布重要文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规划》显示,国家把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分为了三大层级。其中,有6个城市晋升到国际交通枢纽城市的第二档,青岛榜上有名。

这次从“全国”到“国际”,是否意味着青岛已经具备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前提条件?

城市心观察第702期

撰文/王欣怡

审校/张慧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出炉

2022年1月18日,国家政府官网公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此文件关乎未来五年全国交通甚至城市发展格局。

《规划》提到,将全国所有城市分成了三个等级,分别是,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枢纽城市,具有国际门户作用的枢纽城市,以及具有全国集聚辐射功能的枢纽城市。其中,南京、杭州、沈阳、青岛、海口、宁波等6个城市的交通地位实现了晋级,从“国内一档”晋升为了“国际二档”。

具体来看,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枢纽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以及重庆。上述7个城市包含四个一线城市,另外的天津、成都、重庆和四大一线城市并列,延续了“十三五”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重点打造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此基础上,具有国际门户作用的枢纽城市壮大了队伍。“十三五”规划中的第二档城市有昆明、乌鲁木齐、哈尔滨、西安、郑州、武汉、大连以及厦门8个城市,然而“十四五”规划中,变为南京、杭州、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厦门、郑州、武汉、海口、昆明、西安、乌鲁木齐以及宁波14个城市。

此番成功晋升的城市是南京、杭州、沈阳、青岛、海口、宁波。新增加的6个城市曾在“十三五”规划里的表述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而在“十四五”规划里被定位为有“国际门户作用”的枢纽城市,这代表着青岛在内的6个城市在交通上的权重日益上升。

此外,位于第三档的具有全国集聚辐射功能的枢纽城市为:石家庄、太原、合肥、济南、长沙、南宁、兰州。

值得一提的是,6个新晋级的城市中有好几个都提出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而就目前来说,国家中心城市都是第一档和第二档的交通枢纽,此次晋升将对他们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大有裨益。

先不论能否入围,要想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

多城角逐,青岛成色几何?

交通,是城市延伸的重要纽带,也是为经济发展注入血液的“大动脉”。此次晋升为具有国际门户作用的枢纽城市,对青岛而言,既是动力、也是挑战。

纵观其他几个晋级城市,南京、杭州,本就是长三角的交通重镇,能够入榜实属意料之中;沈阳则是东北地区传统的大区中心,也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有力竞争者,未来的国际交通枢纽地位只会更为凸显;同样,海口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区的省会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尤为突出,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早已升级为国家战略,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宁波舟山港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背靠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广袤腹地已成为全球第三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的大港。

与此同时,青岛的交通强市建设也不断提速升级。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同城化方面,青岛进一步推动青潍一体化进程,与高密、诸城等协同发展,扩大青岛都市圈的影响力,增强辐射能力,昂起胶东半岛发展的龙头。

而要促进区域一体化,打造综合性交通枢纽就变得十分重要。

航空方面,青岛机场加快实现战略转型。集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地铁、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胶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整体迁建、一夜转场”,青岛机场正式迈入4F时代,其综合交通换乘中心(GTC)系统全国领先。航班放行正常率96%、始发航班正常率96.4%,跃居全国两千万级机场第5位、华东地区时刻协调机场首位。开辟国际全货机航线5条,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长迅猛,加快由“区域枢纽机场”向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机场”转型。

港口方面,全年新增外贸集装箱航线24条,总数达到210条,航线增速创历史新高,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沿海港口首位;青岛港建成全球首条智能空轨试验段,开创集装箱立体疏运新模式。自动化码头以52.1自然箱/小时的单机作业效率,第7次刷新世界纪录;青岛董家口集装箱码头工程、原油码头工程入选“十四五”水运设施网络建设重点工程,“完善青岛港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青岛港既有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列入规划,有利于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地位的持续巩固。

轨道方面,连接东西两岸、贯通南北城区的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运营,总长293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加速完善,其线网长度位居全国城市第10位、北方第2位,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120万人次;随着潍莱高铁建成通车,青岛在山东省内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青岛主城区与平度、莱西两市间的市域列车开通,两市融入青岛主城区40分钟交通圈;增开直达北京和济南的高速列车,青岛与省会联系更加高效快捷,与京津冀实现朝发午至、千里日还。

此外,与青岛关联的青兰高速(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等88个交通项目落地实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1亿元;董梁高速(董家口至沈海高速段)建成通车,支撑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明董高速、济青高速中线、潍烟铁路、莱荣铁路加快建设,青荣城际铁路提升至250公里/小时达速运行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速落地。

撇开“国中”称谓,注重有效需求

目前,我国共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以及西安9座城市先后入围,而正跃跃欲试、向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发起冲刺的,则有青岛、南京、杭州、济南、沈阳等十余城。

面对如此激烈的角逐,青岛究竟能靠什么脱颖而出?

或许,是时候抛开高大上的称号,脚踏实地真正追求城市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青岛成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胶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整体迁建、一夜转场”、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运营、完成134个村庄通户道路硬化,优化调整公交线路近百条、高质量办成59件民生实事……“十四五”良好开局,青岛交通不断迈出新步伐。

在2022年1月12日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有效需求”被提到了3次以上,成为高频词。而在会上提出的五个聚焦中,“有效需求牵引”更是居于首位。新的一年,“聚焦有效需求牵引,多做少说”将成为青岛市的自觉行动。

其中,“有效需求”的定义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总需求。而消费和投资可归为民生与经济发展两大类。2022年青岛提出持续巩固“项目落地年”成效,开展新都市建设行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可以看出,青岛未来城市发展倾向于更务实。

聚焦有效需求,重在“有效”二字。2022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以有效投资对冲需求收缩,要清楚短板在哪里、需求在哪里,投资就指向哪里。

青岛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部沿海城市,地处山东东部最边缘,可联动整个胶东经济圈。由此,以青岛为头的港口城市门户效应能更好传递回山东腹地,而处于山东中部的另一“双子星城市”济南,则能更充分地承接资源,发挥枢纽作用,再配置到周边城市,双城以枢纽之力共同驱动山东全省的发展。

同时,从全国层面看,青岛是推动黄河流域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平台,拥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从国际层面看,作为东向日韩的海上合作战略支点、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青岛成为“一带一路”桥头堡与对外开放新支点,这极大提升了青岛的对外开放能力。

青岛除了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性港口城市、拥有着“一带一路”双支点定位,还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利好,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先后获批,进一步深化了青岛的“国际性”烙印,让青岛在国家经济和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有质的飞跃。此外,随着RCEP自贸区落定,中日韩自贸区离落地也指日可待。

另外,青岛也在不断增强城市“中心性”。没有城市群作为依托,中心城市的实际辐射作用显然不会得到发挥。借助胶东经济圈,青岛不仅要做自身发展的龙头,还要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引领作用。

更重要的是,青岛愈发重视“有效需求”,代表其未来的发展将更加趋向实实在在谋发展。相对于提出一系列城市顶层战略目标,“有效需求”一词显得更为亮眼,如今,于青岛,最需要的不是“国中”的称谓,而是“俯下身子,多做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