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山东再次“点名”青岛!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2022,山东再次“点名”青岛!

1月23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开幕,省长周乃翔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份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成绩、为新年工作重点定向的重要文件中,“创新”“海洋”等成为青岛的亮眼标签。

对青岛来说,这份报告既是对2021年努力成果的认可,也是来自山东省的全新要求与期许: 在“十四五”关键之年,青岛必须稳住成绩、打出特色,继续贯彻“多干少说”,聚焦有效需求,在全省发展建设中,扮演好不断延伸的“长板”角色。

城市心观察第704期

撰文/程若兰

审校/张慧

向海而兴,重点不止创新

创新,是一座城市不断取得新发展、新突破的底色。

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2021年源源不断的创新突破备受肯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新旧动能转换提速增效,山东两个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的集群,均在青岛。

报告之外,青岛也在不断提亮创新成色。2021年,青岛创新主体队伍不断扩大,已有超600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累计近40家青岛高企登陆资本市场;青岛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第九名,成为科创城市“第一梯队”成员。

以此为基,在建设海洋强省的规划中,山东将期待寄托于这座科技创新“长板”城市的进一步突破。

继山东在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提升青岛“龙头引领作用”后,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2年重点工作板块,再度强调了“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大力发展新兴研发机构,支持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具有显著青岛要素、海洋气息的项目。

向海而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目前,青岛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院士港等海洋领域科技攻关先锋,坐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科教研前端平台,海洋科技领域优势显著。

但青岛也必须认识到,在可观的海洋优势背后,“研在青岛,产在外地”的产业链断层问题已十分显著。与有力的科创水平相悖,青岛存在本土科研优势未能转化为本土发展动能的问题,亟待解决。

由此可见,为实现科技创新实力向“经略海洋”实际成果的转变,投资、发展各类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潜力产业,提升海洋产业产学研对接水平,已成为岛城承接山东期待,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需求。

在2022年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高频词“有效需求”和五大聚焦之首“有效需求牵引”引发大众对青岛新一年务实发展的期待。但实际上,青岛紧贴有效需求展开投资的行动,早在此次会议前就开始了。

在产业主体引进方面,青岛国资已多次出手:青岛国信集团收购具有强劲水产产业链背景的百洋股份;青岛海控收购浙江万马股份实控权,后者于去年7月宣布将在青设立子公司,打造海工装备产业高端制造业基地。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日前发布的《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显示,青岛确立了经济、产业、科技等6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其中便提出要建立健全“企业+研究院”前端、中端、后端对接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4日,被山东寄予“摘试点转正”厚望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调整组建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实集团”),正式加入青岛市属国企队列。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表示,国实集团成立后,将把海洋国家实验室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这意味着,瞄准海洋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有效需求,青岛已经迈出了“多干少说”的新一步。

厚植门户属性

条条“大道”通青岛

2021年,是青岛交通领域“大丰收”的一年。

去年8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一夜转场”后,中转枢纽功能不断得到释放。其中,货运方面,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全年实现货邮吞吐量共23.76万吨,同比增长14.9%,10月、11月国际监管货量连续突破万吨,打破历史纪录。

同时,服务董家口港集疏运的董梁高速(董家口至沈海高速段)建成通车,潍烟、莱容铁路青岛段等项目快速推进,青岛港“三个专项规划”调整方案获批、董家口港区大唐码头二期等9个港口项目加快建设等“公铁港”项目新进展,都为青岛建设对外物流枢纽带来了新动能。

青岛不断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岛城提升中转枢纽能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山东在2022年继续将重任交予青岛。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开展基础设施“七网”行动中,要突出抓好济南、青岛、日照等5个国家物流枢纽。在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中,报告突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并将“建成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大唐码头二期工程”“打造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转分拨基地”均列入新一年重点工作名单。

由此看来,山东对青岛在新一年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外中转能力、发挥枢纽实力,充满期待。对此,青岛也从多方面做出了回应。

以航运产业为例,青岛已先后与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达成合作,推进高端航运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同时,青岛招引山东同创新兴智联创业投资基金等项目落地,集聚金融要素,为发挥港航产业基金效应再添一把火。

随着2022年RECP生效实施、上合示范区与青岛自贸区在国际合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青岛的对外开放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航运产业集聚、运营能力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有机遇,就有挑战。为使现有航运企业能在新机遇中迎势发展,优秀企业奔赴青岛扎根发展,来自政策、资本的精准支撑必不可少。

聚焦有效需求,青岛在今年初便以市政府办公厅1号文印发《青岛市促进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以下简称“航运15条”),为航运企业、航运服务业企业提供了落户奖励、航线奖励与水水中转、海铁联运奖励等项目,最高奖励达800万元。

图片来源:青岛政务网

通过这一“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青岛航运产业做强、做大,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型升级,将收获新的动力,筹谋已久的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也将迎来新机遇。

以“多干少说”直面有效需求

“十四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同时,经济发展早已跨越“实现温饱”的基础准线,居民对“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需求也已日趋常态化,生活、生产方式绿色化势不可挡。这是一个环保检测、新能源等生态环保产业的消费需求和发展需求均迎势而起的时代。

围绕这一“明星”产业的发展,青岛近年来默默耕耘,先是将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送入全国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队列,又是在全省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中,承担起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的任务,在高端环保检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绿色金融中心打造等方面均已形成一定成果。

具体来看,目前,青岛已培养出初具规模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生产企业集群,市场占有率较高;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等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青岛也有昌盛日电、双星等上市企业作为中坚角色,辐射胶东各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在西海岸绿色金融中心建设上,青岛不断探索建立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现已吸引山东省绿色发展基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基金规模100亿元、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最高资金总额100亿元、社会投资约120亿元。

而在面向“上合组织”国家搭建平台方面,上合示范区有早已成型的“互联网+智慧家居”生态圈示范,也确定了创建“绿色城市发展试点综合示范区”的目标。面对山东明确的“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上合示范区”目标,以及生态环保产业的跨国、跨区域发展需求,青岛显然还需要充分利用上合示范区持续增强的辐射作用,积极牵线搭桥,加速平台建设,才能有效满足不断升级的产业消费与建设需求。

除生态环保产业外,山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康复大学建设”“推进重点海湾治理”等与青岛息息相关的发展任务,同样是民生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组合体。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趋势,青岛亦不可避免。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岛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比达20.28%,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比达14.20%,已明显步入老龄社会。

面对社会日益提升的老龄人口医养需求,青岛医养产业发展缺口、医护力量短缺问题骤然显著。这也使得青岛对康复大学这所事关千万康复服务需求的高校,十分上心,并屡屡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加速康复大学建设、促进项目落地的诚意。

康复大学揭牌仪式现场

迄今为止,青岛已通过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及产业孵化等配套用地、实施基础建设“交钥匙”工程、市级财政承担康复大学部分办学经费及专项经费等方式,脚踏实地支持康复大学建设、发展。

2022年,青岛再度将康复大学项目列入医养健康产业市级重大项目,在土地、资金、审批等环节提供优先支持保障。对于康复大学来说,“与其嘘寒问暖,不如排除万难”,青岛这一支持,正是其发力投用前的建设冲刺阶段,最有效的助力。

而康复大学所处的胶州湾,同样是青岛近年来极为重视的“民生大项目”。

早在2005年,青岛就已加强胶州湾综合治理力度,开展了“胶州湾海洋环境保护研究”等一系列环境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

时过境迁,单纯的生态保护已经无法支撑环胶州湾区域日益膨胀的经济发展需求,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行早已成为青岛这片“母亲湾”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2021年,青岛通过胶州湾岸线公共空间规划编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进胶州湾的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并行工作,并启用胶州湾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海湾保护管理和湾长制工作“智慧水平”。

目前,在胶州湾以南,青岛已经通过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海湾管理信息化等方式,打造出一片“水清滩净”的灵山湾。近日,灵山湾经多轮筛选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新一年,在灵山湾的范例基础上,青岛如何兼顾沿胶州湾区域民生与经济发展两大需求,继续加强胶州湾治理,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的成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