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超1.4万亿元!青岛的“有效需求”体现在哪?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GDP超1.4万亿元!青岛的“有效需求”体现在哪?

在无锡与宁波相继发布2021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后,青岛也公布了2021年的发展“成绩单”。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青岛市生产总值为14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0%。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无锡、宁波三城,继前三季度携手破万亿后,又齐刷刷迈入1.4万亿区间,显然这一梯队的“三国演义”形势,愈演愈烈。

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青岛,GDP总量提升了1735.9亿元,自2000年以来,增幅首次突破千亿,并一举跨过两个千亿台阶。当然,数据只是表象。成绩背后,明显可以感受到青岛发展思路的变化——便是更加聚焦有效需求。

而随着越来越多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这一成就已不如此前那么耀眼。对比广东以及江苏均有城市GDP突破两万亿,作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青岛,理应肩负更大的使命。

发布会上,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岐涛总结2021年 成绩时表示: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十四五’开局良好。 ”

具体到产业层面,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70.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96.07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6%。

从全国层面来看,青岛排名稳定在第13位,但在总量上还是被宁波拉开了差距。同时,青岛继续领先无锡,并缩小了与天津的距离和扩大了对郑州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 一年迈过GDP两个千亿台阶,此前在全省只有潍坊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而青岛与潍坊均属于胶东经济圈,且两城近年来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迅猛。此次又双双跨过两个千亿台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内生动力的驱使与外部发展“借力”,缺一不可。

去年一季度,青岛曾因GDP、固投等多个核心数据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饱受诟病。随后青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向前冲击,在半年以及前三季度数据中,均跑赢全国、全省大盘。

但遗憾的是,回看2021年全年数据,青岛的同比增速与全省持平,即便是两年平均增速,也只是高了0.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既有固投失速的影响,也与二产依然“大而不强”有关。

但种种迹象表明,去年进入4季度的青岛,发展风向有了一些变化。

去年9月18日,履新青岛不久的市委书记陆治原在出席全市重点产业和“四新”经济项目建设调度推进会上指出,要倡导 “多干少说、只干不说”

产业、项目都是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要素。城市主政者的表态,多少能看到青岛在谋发展过程中,正树立起鲜明的实干导向。

先看产业层面。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双招双引”指挥部、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陆治原总结过去一年成绩时提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围绕“项目落地”,青岛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以京东方为例,作为所在行业的龙头,其被认为拥有改变青岛产业格局的能力。

10月13日,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项目在西海岸新区开工。开工现场,青岛市党政“一把手”同时出席,并在两天时间内分别会见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炎顺一行,体现出对这一项目的重视。

如今,京东方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作为其重要配套的万达光电智造生产基地项目,自2021年12月8日签约落地以来,各项工作也进展顺利。

但是基于固投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事实,意味着像京东方这样能左右城市经济走势的大项目,青岛还是太少了,后续仍需要不断加大对此层级项目的招引力度。

与项目相对应的,是资本。2021年,青岛迎来资本市场的丰收季,新增15家上市企业的成绩,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在全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上,青岛反超常州,来到第19位。

作为2021年青岛首家A股上市公司,征和工业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不仅为青岛向“‘十四五’末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的目标开了个好头,更让平度实现资本市场“零的突破”。

在项目与资本的赋能之下,青岛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也反映在了各区市优异的成绩之中。

2021年,崂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性突破200亿元的大关。考虑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极大一部分来自企业税收,崂山区的突破,证明了区域内企业发展活力和营商环境的高指数。

而市北区,去年前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幅达16%,位列全市前列,则是传统主城区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佐证。

再看民生。一座城市的发展,说白了还是要为百姓服务。 尤其是随着有效需求成为2022年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服务民生也成为青岛在2021年“多干少说”的重要体现。

2021年 9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的批复,原则同意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2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二期、7号线二期、8号线支线、9号线一期和15号线一期等7个项目,规划期为2021-2026年。

聚焦有效需求。 如今青岛地铁在建设过程中,愈加关注与城市更新的结合以及对消费潜力的释放。

“十四五”期间,青岛提出要发起三期建设、TOD开发和“双碳”战略三大攻坚战,并明确将力争21个TOD重点项目在三年内全部启动,实现带动千亿投资目标。

公开资料显示,21个TOD重点开发项目分布在市南、市北、李沧、崂山、西海岸、城阳、即墨、胶州这8个已经开通地铁的区市。

借助地铁建设的契机,青岛通过在“地铁”上建“新城”的方式,强化所在区域的商住等多功能,进一步释放有效需求。

不止于地铁,去年12月14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发布《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十四五”行业规划》,列出了12个“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和低效片区再开发重点项目,其中8个位于市内四区,占比三分之二。

这表明,城市更新已成为青岛接下来一段时间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张村河片区项目完成了首笔5亿元城市更新项目贷款发放工作。同时,张村河沿岸1040亩土地上55万平方米的存量违建也在进行拆除。

肉眼可见的城市发展面貌变化,是青岛更关注民生诉求的真实写照。

最后看干部。青岛提倡的“多干少说,只干不说”语境下,主体核心就是干部。

今年年初,海尔集团向胶州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中,海尔特意点赞了胶州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表达了对胶州营造的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办事更顺心、经营更放心、扎根更安心的感谢。

以小见大,透过胶州如今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看到,只要干部愿意俯下身为企业、百姓服务,一座城市也就有了实现发展能级跃迁的资本。

从产业到民生再到干部,青岛,确实在全方位寻求改变。

而在青岛求变的背后,实际上也与其在全省发展大局中,肩负的重任有关。

目前,已有24座城市GDP突破万亿,随着后续越来越多城市加入,GDP过万亿更像是城市发展的“必需项”,而非“加分项”。

而纵观GDP排名前四的经济大省,广东拥有两座GDP过两万亿的城市,深圳2021年更是突破三万亿;江苏也有苏州突破两万亿。 浙江虽然和山东一样没有过两万亿的城市,但杭州明显比青岛更接近目标。

甚至宁波,也因为连续四年经济总量领先青岛,在无形之中令青岛倍感压力。

而回到青岛自身,此前表态的“要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目标,又该如何兑现?在增量上如何更进一步?凭借“多干少说、聚焦有效需求”,在去年四季度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的青岛,或许已经找到了解开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