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点题”!9个优势衍生青岛潍坊GDP新变化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山东“点题”!9个优势衍生青岛潍坊GDP新变化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青潍一体化加速推进的青岛与潍坊,成为山东2021年经济增长层面,最大的“惊喜”。

近日,潍坊与青岛相继发布了2021年的城市发展成绩单。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城市在过去一年都完成了超过千亿的GDP增量,且都迈过两个千亿台阶。而环伺省内,大概率只有这两座城市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青岛增量破千亿在情理之中,毕竟青岛的基数摆在那里。但潍坊破千亿,绝对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对于青岛与潍坊过去一年的成绩,不仅要置于城市维度上看,更要站在全省发展高度上审视。对山东而言,这两座城市的崛起,为山东放大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独特价值,增添了几分信心。

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两会”上,省长周乃翔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了山东的九个比较优势,这是山东首次系统全面总结自身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仔细来看这九个方面,基本上覆盖了青岛与潍坊一体化发展的各个优势领域。

这意味着,青潍一体化或将成为山东在全国实现更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青岛与潍坊此前均未经历过一年实现超千亿的增量,这称得上是历史性的突破。

对青岛而言,GDP突破1.4万亿,坐稳全国第13名,并缩小与天津的差距,主要归功于城市发展的转向—— 更加聚焦有效需求,提倡多干少说 (猜您想看:GDP超1.4万亿元!青岛的“有效需求”体现在哪?)。

客观来说,青岛去年GDP总量提升了1735.9亿元、一举跨过两个千亿台阶,已经是自2000年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而且青岛的增量也跑赢了排在身前的南京和天津,殊为不易。

但还是那句话:城市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苦追三年,青岛依然没有实现对宁波的反超。而且,面对着宁波交出增幅超两千亿的表现,青岛与宁波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

之于青岛,一方面要继续聚集有效需求,激活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向外寻找新的增长点。

复盘GDP与青岛接近的宁波、无锡可以发现,两座城市的发展都有与其形影不离的“CP”存在:宁波有舟山,无锡有苏州、常州。青岛,同样要找到这样的一座城市,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中相互成就。

这样的城市,也不是没有。一直以来,潍坊都是融入青岛最积极的城市之一。而透过2021年潍坊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也能看到, 两座增长势头强劲的城市,实现更深层次联动已迫在眉睫。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潍坊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0.6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6.6%。 不论是 同比增长,还是 两年平均增长, 潍坊表现 均 明显领 先于全国、 全省 平均水平,体现出极强的发展潜力。

其中一些城市发展的关键指标,与青岛相比,不仅没落下风,反而大幅领先。

且潍坊与青岛都是工业大市。2021年,潍坊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31.38亿元,增长10.0%;而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70.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

虽然在增加值上,青岛相较潍坊优势明显;但在增速方面,则是潍坊表现更加强劲。

值得关注的是,潍坊二产增速要高于GDP增速,而青岛则慢于GDP增速。这表明, 在潍坊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是真正能够带动城市发展的产业。而青岛第二产业增速放缓,影响到了城市增长的势头。

更进一步细分,潍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10.4%。从效益指标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929.1亿元,增长21.7%;实现利润总额497.5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6%。

相较而言,青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6.8%。去年前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1.6亿元,同比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11.2%。

虽然收益没有青岛高,但潍坊依然是增长较快的那一个。而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背后,是潍坊在产业细分领域的持续深耕。

截至去年12月,潍坊共拥有1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57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还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瞪羚企业7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家以及100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都是潍坊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除企业外,人才同样也是潍坊重点关注的领域。

据潍坊当地媒体报道显示,2021年,潍坊围绕产才融合、协同创新,出台实施加强重点产业人才支撑的16条措施。突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量身定制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蔬菜种业、高端化工、光刻胶、集成电路、氢能等产业,以及深圳(潍坊)科技工业园、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等发展的13项个性化人才政策。

同时,潍坊还通过举办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潍才回归工程,开展“才聚鸢都——直通名校”校园招聘活动等方式,实现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6.69万人、高端技术人才1186人,均创历史新高,真正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实现新突破。

类似的政策及行动,还有很多。而正是围绕人才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并着力实现产才融合、产城融合,成为潍坊实现高速增长的一张“王牌”。

此前,潍坊市党政“一把手”均曾公开表态,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GDP过万亿、迈入二线城市、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的目标。

彼时的潍坊,因为经济总量尚且处于5000亿区间,在外界看来要实现上述目标任重道远。但现在,潍坊用强劲的增长势头宣告,这并非是“空穴来风”,更为山东其他地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新路子。

而放在青潍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来看,此番青潍携手跨过两个千亿台阶,恰恰证明了区域一体化是提升城市能级的一条“捷径”。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点出了山东发展的九个比较优势: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可以协同发力,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

这是山东首次系统全面总结自身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也可以看作是山东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仗。

梳理这九大方面可以发现,实际上涵盖了青岛潍坊两城发展的各个优势领域。

二产青岛和潍坊都有不错的基础。另外,潍坊有农业优势,而青岛在第三产业上,尤其是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领域,一直表现不俗。青潍双方如实现协同发展,在青岛更加聚焦有效需求的大背景下,不仅可以做到三次产业齐头并进,更能实现供需两端协同发力,进而让新老动能相得益彰。

而透过青岛与潍坊之间已有的一些互动,亦能看到两城在各类企业比翼齐飞以及陆海资源统筹开放等领域的成绩。

去年12月3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潍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就潍柴动力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潍柴动力(青岛)科技孵化中心、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项目签订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而在此之前,潍坊当地龙头企业歌尔、豪迈等,均已在青岛落子布局,借势青潍一体化,推进企业发展。

海洋是青岛所在的胶东经济圈最大的优势。《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到,将在海洋经济领域构建“一核引领、三极支撑、两带提升、全省协同”的发展布局。其中,“一核”是青岛,“三极”之一是潍坊。在海洋领域,围绕着青潍一体化,也有了一些动作。去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水动力平台在潍坊揭牌成立,便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透过高密与胶州、诸城与西海岸新区的积极对接,也能看到青潍围绕交通运输四通八达以及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而高密借势青岛新机场启用的契机率先谋划的临港经济区,也能看到潍坊借势青岛,使自身对外开放水平提档升级的决心。

人文沃土更不用说,作为东夷文化核心地区和齐鲁文化融汇区的潍坊,与山青水碧的黄海明珠青岛,在这一方面有着极大的互补性。一边是代表了厚重历史感的潍坊,一边则是时尚、现代的青岛,双方相向发展,正能说明山东的人文沃土可以深耕细作。

换个角度来看山东梳理出的九个比较优势,也可以视作对青潍一体化下一步发力方向的指引。

此外,潍坊的崛起,也从侧面证明了胶东经济圈的发展程度。虽然谈不上高度协同,但至少没有产生“灯下黑”,这有助于青岛深化在胶东经济圈龙头引领作用,同时也将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下一步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做好范例。

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之于全省发展大局的作用已无需多言。但“龙头”毕竟只有一个,更多的还是像潍坊这样的腰部城市。

对于亟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价值的山东而言,只有更好地激发城市间协同发展的潜力,方能真正将九个比较优势,化作带动全省不断向前的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