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立长志。
在1月下旬闭幕的江苏省“两会”上,一份沉甸甸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江苏2022年的整体发展走向,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布局。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报告中的“苏州元素”频现。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工业园区被多次直接或间接“点名”。其中既有对工业园区2021年相关工作的肯定,亦有对其下一步发展的支持与展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禀赋和分工。一个区域的发展,一旦交汇了一座城市的理想与抱负,就会被赋予特殊的职责与使命。而苏州工业园区,身兼“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两大名片,集成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三大特殊功能,围绕苏州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目标,正在集中力量打造“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特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简称为“四个一流”)。
从“园区经验”“园区精神”,到坚定不移推进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在“十四五”开局占得发展先机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瞄准了一条极具代表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省政府工作报告“点名”
苏州工业园区成绩斐然
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在今年报告中,“苏州元素”依然占据极大比重,彰显出了苏州之于全省发展大局的重要性。
而在提及苏州的相关内容中,对苏州工业园区“着墨”颇多。
尤其是在回顾2021年工作时,不仅直接“点名”: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五连冠”;还多次间接提及: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五连冠”言犹在耳,1月29日,商务部公布了最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苏州工业园区再次以优异成绩蝉联综合排名第一,实现“六连冠”。“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两项单项指标分别列第1、第3名。
如果说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六连冠”,体现的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实力。那么,坐落于园区内的三大国家级载体获批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则突显了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制度创新、营商环境等领域的超前探索而积累的优势。
事实上,这一切都建立在新时期“苏州精神”集中体现的“三大法宝”之一——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特质的园区经验之上。
具体来看,借鉴,就是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实现高标准接轨国际,建立现代化治理制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驱动发展动能转换、驱动社会与城市治理,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圆融,促进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包容的发展模式;共赢,在国际合作、区域合作和产业链创新链合作中,遵循共建共享原则,尊重各方利益、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互利发展。
可以看到的是,园区的一系列特质,涵盖了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治理、从科技创新到开放合作、从绿色低碳到文化繁荣的方方面面,真正夯实了园区发展的深厚基础。
而基于对园区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园区精神大力弘扬,苏州工业园区正以自身的发展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园区经验、园区方案、园区智慧。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除总结过去一年全省的工作外,更多还是侧重于2022年的工作安排,并明确了十个重点方面。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被再次“点名”:高水平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由此可见,在江苏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语境下,苏州工业园区仍将肩负起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那么,在省、市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苏州工业园区,到底做对了什么?
后发先至
何以苏州工业园区?
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既不是1984年首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是1991年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较其他同类型区域,苏州工业园区并没有占得先发优势。
后发何以先至?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绩,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实现的。其发展经验,值得研究与探究、参考与借鉴。
复盘苏州工业园区近28年的发展史,有两个时间节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开启了中外政府间合作建设开发区的先河。
20年后的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彼时的园区,被赋予“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发挥试验示范作用”的使命与任务,而这也为园区回答好“下一步怎么走”的时代之问、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实践。自1984年首批设立,至今全国共有217家,遍布31个省(区、市)。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进出口总额7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1.7%。无疑,国家级经开区已经成为中国土地集约程度较高、先进制造业集中、开放发展成效凸显、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至2021年已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000个,其中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投资了156个项目,当年实现进出口1119.7亿美元,无疑是这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的“领头羊”“尖子生”。
但苏州工业园区从未沾沾自喜,“蝶变”的步伐也从未停止。现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正加快布局“新赛道”,瞄准未来,聚焦“一区两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助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2021年12月19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调研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其中一站便是苏州工业园区。期间,曹路宝在听取园区相关情况介绍后表示, “一区两中心”建设与苏州的产业发展相契合,要进一步找准方向,在细分领域掌握“我有他无”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看到,核心产业以及与其息息相关的创新,是园区发展的“王牌”,而这也是园区实现“后发先至”的关键所在。
以苏州工业园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其目前在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等细分领域中,在全国200多个园区中均排名第一。目前,园区聚集各类生物医药企业2018家,产业产值达1177亿元。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107件,占全国同期的近20%。
在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的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十年磨一剑”,在载体、政策、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牵头完善了产业服务,形成了全链条的服务体系。通过设立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政务类、服务类、培训类、机构类四大专项业务,一站式解决企业的专业服务需求。同时,由园区科创委和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打造了“生物荟”系列活动,定期举办临床试验、特殊物品通关、审评审批、投融资、产学研合作等各个环节的对接交流活动。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此外,园区还实行生物医药专班制,通过组织召开季度产业专班会议、企业家沙龙、科技企业专题服务协调会议,解决企业实际诉求及问题,并搭建头部企业在线平台,制定“一企一策”方案精准支持。
而为加快政策落地和制度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在研发、产业化、销售、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
在创新层面,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前期自身优质创新要素的积累,对高新技术产业靶向发力,在产业领域围绕创新布局谋篇。
今年1月5日,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召开,向创新发力,明确要全力推进创新集群建设。
曹路宝表示,要通过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真正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努力把苏州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让创新“链”出精彩,让产业“链”向未来。
事实上,这也与此前他对园区提出的,在细分领域掌握“我有他无”的关键核心技术,有着内在关联性。尤其是透过三大国家级载体的获批、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的加快建设,以及苏州南医大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创新中心、百度全球首个生物计算研发中心的落户,和去年新增的7家离岸创新中心,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到,园区在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方面,确实走在了前列。
虎年春节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尽管雪后的江南正春寒料峭,但苏州工业园区又火力全开,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今天(2月8日),园区召开2022年首季重大项目推进会,签约、开工、竣工投产的项目达184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其中主要是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新赛道”的产业项目,这无疑又为园区打造一流的产业新区和创新园区加上了厚重的砝码。
而比起创新集群的打造,苏州工业园区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同样值得称道。
在苏州自贸片区,2年来已形成了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项被国务院点赞最佳,改革“试验田”正成为发展“高产田”。
(苏州自贸片区)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2月7日,苏州市召开2021年度综合考核工作总结暨作风建设大会,苏州工业园区又获表彰,在全市十个板块综合考核中获评“第一等次”第一名。曹路宝在会上要求,“要紧紧依靠改革持续破局开路,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更大范围复制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改革发展经验……”
此外,在民生建设层面,除了将一以贯之的“产城融合”理念坚持下去外,苏州工业园区还通过全方位打造优质公共教育、商业化运作社区邻里中心、先行先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元社区塑造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人民至上构筑社情民意联系体系等方式,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落细落实落准,让城市更有品位、让民生更有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十月召开的园区城市建设和管理大会上,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曾提到,园区不仅要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以及一流自贸试验区,还要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简称为“双一流、新中心”)。
这意味着,在省、市两级中地位不断提高的苏州工业园区,需要在服务省、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展现更大的作为。
(苏州工业园区夜景)
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
据了解,苏州工业园区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0.3亿元,增长10%。同时,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345.5亿元,增速高达17.5%。
基于苏州全市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的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占比超过15%,展现出了其在全市发展大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如果说“双一流”更聚焦于园区发展的某个重点领域,那么“苏州城市新中心”这一目标便意味着,园区的发展要真正兼顾方方面面,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也与“四个一流”的目标相符。
透过这些目标和方向,也能看到园区的理想与抱负。
对此,沈觅表示,要从全局和长远高度深刻认识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打造“新中心”是园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园区补足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
为此,园区将坚持精明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着力打造协调发展之城、绿色生态之城、活力时尚之城、精管善治之城,力争通过未来3年至5年的努力,实现城市形态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治理更加现代、城市特色更加国际化。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区域)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而为推动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新跃升,园区将紧扣“新中心”推动城市规划大升级,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突出“高标准”推动城市功能大提升,加快推动地标项目和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营重大产业载体;坚持“强管理”推动城市环境大改观,持续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示范试验区建设;促进“惠民生”推动城市服务大完善,促进文化产业与体育、旅游、会展、传媒、商贸等融合发展。
在苏州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大势之下,本身就带有先行先试意味的苏州工业园区,如果能通过示范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一套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成熟经验,对于苏州实现数字化转型,大有裨益。
同时,伴随着“苏州制造”以及“江南文化”成为当下苏州着力构建的两张城市名片,本身就在制造业领域有一定发展实力的苏州工业园区,如能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对于苏州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同发力,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1月25日,我们又看到,以号称“科学、理性、精准、专业” 招商见长的苏州工业园区又多了一个招商机构——文化产业招商中心,这是继园区科技招商中心、CBD招商中心成立十多年之后又一个专业招商机构。“求新求变”,是园区发展的永恒定律。这是否也意味着——随着城市配套的逐步完善、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文化产业又成为园区未来的招商发力方向之一呢?我们拭目以待。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这里总有新看点。
在今天(2月8日)的园区“新春第一会”上,沈觅掷地有声地提出,第一要有第一的责任,第一要有第一的样子,第一就要挑最重的担子、做最好的示范。
当园区的理想与抱负,同省、市的发展机遇交汇,我们期待着,在这片曾涌现出“园区经验”“园区精神”的土地上,持续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