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考验”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考验”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时代改革的春风掠过青岛,而这座城市也正在将期许变为现实。

一直以来,青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面对已经迈入的2022年,青岛也迎来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考验。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考验”

发力“四新经济”,谋求创新发展

2021年11月1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青岛专场,邀请青岛市委、市政府围绕“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 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新突破”介绍有关情况。

或许,这可以看作一次全省对于青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阶段性检阅。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在会上介绍,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之一,青岛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始终把当好全省的“主引擎”和“驱动器”作为努力方向持续用力,一大批“四新”经济项目落地建设,“四新”产业数量、质量节节拔高。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是城市展示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而四新经济产业的革新和升级则进一步铸就了城市在国际舞台亮相的底气。

2021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重点产业和“四新”经济项目建设调度推进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树立抓重点产业项目和‘四新’经济项目的鲜明导向,以高质量项目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当好全省发展的龙头”。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已有5099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90家企业入围省专精特新企业,97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在建“四新”经济项目总数超过3600个,同比增加450个;“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4.2%,占全市投资比重达50.8%;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4.4%、19.4%和30%。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青岛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向数字化、高新科技化转型,更重要的是,当产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在山东乃至全国闻名,一张张发展的金色招牌开始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履行国家战略,以更高能级打造开放平台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顺势而上,乘风则起。当国家战略屡屡叠加,如何实现战略优势的有效释放,进而与城市本身特质相耦合——青岛认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开放平台的改革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级平台的体制机制创新,坚决担起先行先试的国家使命。

系统来说就是更高水平开放,依赖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

2021年,青岛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上合示范区,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取得积极进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迈出坚实步伐;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改革红利加快释放,2021年上半年完成外贸进出口882.1亿元,同比增长59.3%,聚集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百余个,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

青岛的自贸时代,如今已走到第四个年头,可谓成绩斐然。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落地,显然赋予了青岛“开放”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说此前的开放是出于青岛自身发展的需求,那么随着自贸片区的建设,青岛的开放将承担起更加艰巨的时代重任。

今年2月8日,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举行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总投资446亿元的25个重点项目宣告开工,投资额均5000万元以上,项目涵盖先进制造业、生命健康产业、航运贸易金融、“四新经济”等领域。

从港口的单向发展衍生到当下青岛不可撼动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域,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成长令人瞩目。

值得注意的是,超越名字中的“自贸”二字,如今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产业发展,正以创新为核心,自成一套。

2022年,青岛自贸片区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促经济发展,聚焦国际贸易、集成电路、基因科技等产业成立六个重点产业促进工作队,围绕制度创新、数智化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成立五个专项工作攻坚组,“六箭齐发、五钻共进”。

2021年,上合示范区成功举办“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上合组织国家金融合作与资本市场发展论坛、2021央企青岛行、上合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多场重要商务性国际会议,搭建对外商务合作的国际平台,目前,已经有几十家商业协会及企业进驻,涉及印度、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上合国家客厅名副其实已成了外商的“会客室”。

作为青岛不可忽视的“城市会客厅”,越来越多国别资源集聚的标志性平台在青岛上合示范区诞生,而青岛,在国际的声名亦逐渐远扬。

上合示范区作为我国进一步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往来的前沿阵地,具备现代贸易发展的坚实基础,拥有国际化、多维度的资源保障体系。

据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郝国新介绍,在国际物流中心方面,截至去年10月上合示范区常态化开行22条国内、国际班列,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46个城市;

在双向投资合作方面,2020年以来,上合示范区引进吉利卫星互联网、日产电机、Handle全球根节点(青岛)等总投资1605亿元的46个项目,新增17个上合元素项目,中启胶建柬埔寨桔井省经济特区等项目接连落地。此外,中俄能源基金等总规模200多亿元的54只基金、青岛市首只QDLP基金落户,搭建起内外联动、双向投资合作的共赢之桥。

当下,青岛上合示范区正进一步国际优质资源对接,为上合国家间人员、资本、商品、服务和技术的便利流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拓展和提升地方经贸合作。

山东,需要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山东需要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山东正式为胶东五市的关系定调;指握成拳的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以胶东一体化为前提,谋求错位协同发展。

不管是做强产业合作、培育优势集群、产业创新发展等多个维度,山东都要求青岛发挥龙头效应。换句话说,胶东一体化的含义与建设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并行,都是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2021年1月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行解读。《规划》提出,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新型城镇发展模式更加成熟定型,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在增强青岛引领力方面,山东将支持青岛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统领,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换句话说,只有青岛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山东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有人说,城市的每一次进阶,都是各种要素的化学反应。城市的活力、实力和魅力,没有绝对分界,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激发的。

我们期待,在多重战略叠加、青岛城市不断革新的当下,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会在不久的将来,屹立于胶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