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财政十强城市排座次,青岛怎样做到“后来居上”?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一季度财政十强城市排座次,青岛怎样做到“后来居上”?

当下,与GDP总量相比,地方财政收入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原因在于财政是真金白银的上交,这一点是GDP总量所无法对比的。

一般来说,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它的高低,也更直观地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步入4月,全国各城已开始陆续公布2022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与之前一样,财政是最先发布的,也是对于各城经济发展态势的一项重要考量。

截至目前,我国一季度的财政10强城市名单“出炉”,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苏州、宁波、重庆、武汉、天津、南京。虽然上海和北京还未公布,但两座城市基本锁定前两位,毕竟2021年同期,上海达到2270.3亿元,北京为1584.8亿元,已经远超身后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财政十强城市中,与青岛GDP同处1.4万亿区间的宁波赫然在列。对标财政全国十强城市,青岛又该如何精准发力,实现“后来居上”?

城市心观察第741期

撰文/冯亚楠

审校/程若兰

一季度财政十强城市大比拼

众所周知,衡量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GDP总量和财政收入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但相比GDP总量,财政收入更可以衡量出一个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同时,财政收入决定财政支出,而财政支出又用于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此,对于地区发展影响深远。

步入4月,全国各城市已经开始陆续公布2022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备受关注的便是财政收入。

按照财政收入的多少,今年一季度的财政10强城市分别是 上海北京深圳 (1054.65亿元)、 杭州 (879.7亿元)、 苏州 (735.9亿元)、 宁波 (618亿元)、 重庆 (572.2亿元)、 武汉 (554.6亿元)、 天津 (519.8亿元)、 南京 (505.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和北京还未公布相关数据,但两座城市基本锁定前两位,毕竟按照2021年同期,上海为2270.3亿元,北京为1584.8亿元,均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一季度,浙江双核城市的财力水平非常突出。其中,杭州位居第四,而宁波也高居第六位。公开数据显示,杭州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了879.7亿元。

近几年,杭州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直在追赶着苏州。同期来看,苏州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35.90亿元。但因税收周期的差异,苏州财力的重头戏主要放在了第四季度。

此外,宁波作为浙江的第二大城市,其一季度财政达到618亿元,并且保持着6.25%的增速,仅次于杭州。

同处一季度财政收入500亿元区间的则是重庆、武汉、天津、南京。由此看出 一季度财政10强城市,全部都在500亿元以上 ,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

从增速来看,财力雄厚的10强城市,虽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各方优势,但还是出现多市低增长,例如深圳、重庆、南京和天津,均不到2%的财政增速。天津更是负增长19.42%,被宁波、重庆、武汉赶超。

2022年一季度,各大城市基本都已上交“财政收入成绩单”,透过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数据,究竟谁在梯队前进,谁在掉队?

保留悬念

青岛距离十强还有多远?

在2022年一季度财政10强城市中,与青岛在经济总量层面并驾齐驱的宁波,排在了第六位。

首先来看宁波,根据宁波统计局的公开信息,2021年,宁波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723.1亿元,超过了成都、武汉等传统强市,位居全国城市第10位。

此外,宁波的税收收入占比高达8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宁波的财政收入含金量较高。而在2022年一季度,宁波的财政数据已经升至全国城市第六位,可谓进步神速。

再看2022年,根据宁波市财政局公布的数据,第一季度,宁波全市共实现618亿元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3%。其中,宁波下辖的北仑区和鄞州区,其第一季度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已突破了百亿元。

作为浙江传统的工业强市、贸易强市,宁波拥有全球知名的港口,在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的发展,日渐成熟。

在这一点上,青岛与宁波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副省级城市,都有世界级的港口,同为制造业强市。但青岛2021年财政收入为1368亿元,与宁波相差近400亿元

截至目前,青岛仅公布了前两月财政数据。1-2月青岛财政收入继续稳居省内第一,达到了274.33亿,增速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321亿增长14.3%。

对比青岛去年同期数据来看,2021年一季度青岛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1.1亿元,与宁波同期的581.6亿元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更深层次来看,两座城市在GDP排名中相伴而行,在财政收入上却拉开了差距,背后其实源于宁波“硬”实力的支撑

根据宁波“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宁波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全城产业治理新高地、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雄心可见一斑。

当下,宁波这座以制造业为显著优势的城市,正扎实挺进。把目光跳出山东,青岛真正的压力来自全国范围内的争先进位,接下来,青岛又该如何自我加压,持续发力?


青岛需要鼓起“钱袋子”

众所周知,税收收入是财政主要的来源,其税收占比来看,都在75%以上,足以看出经济的质量。回看宁波奋起直追之路,发达的制造业是硬核

2021年,宁波市场主体突破120万户,创业密度高,民营经济发达,新设民营企业7.57万户,民营制造企业是宁波制造的靓丽底色。

早在2016年,宁波就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启动了三年技术大改造,覆盖范围涉及绝大多数规上工业企业。之后,又启动了新一轮智能化大改造行动,推动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质扩“面”。

同时,通过“百场千企”数字化赋能对接系列活动,推动模具、家电、成型制造、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了一批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形成了可推广的数字化应用新模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对青岛而言,更是如此。

黄海之滨的青岛,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可以说,制造业一直是青岛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2021年,青岛在“青岛企业家日”发布《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市战略。

随后,2022年3月,青岛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出《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推进政策落地落实,助力企业提振信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刚刚落幕的青岛市党代会,把以现代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提至事关城市发展的“最高位置”,成为青岛“争先进位”的重要支撑。

报告中,青岛提出打造“六个城市”,排名第一的便是“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明确提到“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在制造业发展方面,青岛提出,未来五年要着力提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七大优势产业。

透过青岛多措并举厚植先进制造业,可以看出青岛重塑制造业优势的决心。

此外,要增加财政收入,投资强度也是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青岛紧紧围绕全市产业转型、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社会民生等项目,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资金供给。

2月9日,青岛召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要将更多的有效投资,注入到城市更新以及城市低效用地开发建设的思路。

其实,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并不冲突。在城市土地再开发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因地制宜地导入相应的产业或配套设施,其带来的投资以及收益,同样是“真金白银”。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青岛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200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在建169个,占项目总数的84.5%,实际投资226.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个百分点,完成计划投资22.65%。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接下来,要想在全国财政收入排名实现突围的青岛,需要从城市各项发展的有效需求出发,真正将“开门稳”“开门红”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