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挂帅”!青岛 “人才强青”计划广纳全球英才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揭榜挂帅”!青岛 “人才强青”计划广纳全球英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角,也是托举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而城市间所有的竞争,本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一座城市只有实现一流人才的集聚,才能兑现一流的发展。

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围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擘画了“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启航新征程,如今的青岛正释放出日益澎湃的发展活力,也亟需各类人才共绘城市发展“同心圆”。

聚焦有效需求,青岛从市场出发、从价值出发,积极为人才与城市的相互成就谋篇布局,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磁力场”。

4月24日下午,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新时代全市人才工作总体目标——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人才中心城市,建设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重要枢纽平台,构建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会议还发布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以及《推进“揭榜挂帅”的若干措施》,条条真金白银、诚意满满,彰显出青岛以人才为支点,撬动城市发展内生动力的渴望。

激发人才创新潜能

推进“揭榜挂帅”

4月24日下午,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科学谋划全市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布局。

图片

会上,还为2021年度青岛市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军成院士、陈松林院士发放顶尖人才补助,并发布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和《推进“揭榜挂帅”的若干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揭榜挂帅”再次被青岛重点提及并推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十四五规划”,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揭榜挂帅”作为创新科技攻坚组织方式,备受瞩目。

众所周知,“揭榜挂帅”是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有兴趣、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并成为当下求贤纳才、攻坚克难的一方良策。

此外,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使得重点项目的攻关得到高效落实和迅速推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手和产业尖兵。

深谙此道,青岛也在不断创新完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人才、企业创新活力。

此次发布的《推进“揭榜挂帅”的若干措施》,将着眼激发用人主体和创新主体积极性,促进产才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制定了8项措施。这也意味着青岛正加快与“揭榜挂帅”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创新与探索,并从顶层设计到政策保障等方面强化配套。

具体来看,青岛将突出动态可视、精准匹配、来源可溯、信息安全,构建“揭榜挂帅”对接平台,实现发榜和揭榜精准匹配、一网打通,在此过程中,开放多个应用场景,并支持“揭榜挂帅”市场化平台建设。

此外,以企业为主体发榜,将围绕经济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服务模式创新等现实需求,按技术阶段和产业领域,提出榜单任务、预期指标、榜单金额、合作方式、实施期限等内容,面向社会即时发布,形成常态化榜单池。

为实现客观公正,将坚持权责一体原则,由发榜方自主开展揭榜团队遴选、实施过程管理、攻关成果验收等工作,并与揭榜方签订项目攻关委托合同或协议,明确权利义务、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

人才作为“揭榜挂帅”的主体,无法激发其发展活力,“揭榜挂帅”便无从实施。因此,对发榜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实现人才引进的,将获得由财政资金给予的“红娘奖”。

图片

对于“揭榜方”而言,完善的资金支持是最大限度调动其参与“揭榜”的重要保障。文件中提到,对于列入市工业设计采购服务支持的“揭榜挂帅”项目,还可以按照实际支付费用的40%,获得最高100万元奖补。并引入保险保障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揭榜挂帅险”。

目前涉及海洋科技、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8大类的70项需求已经发布,正待有实力之人“揭榜”

总而言之,“揭榜挂帅”的加快推进,意味着在今后科技领域青岛可以有效调动全社会资源为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服务,并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创新“长板”,带动整个城市创新生态链形成良性循环。

打好“引育留”组合拳

在当前激烈的引才竞争中,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各城市聚才的基本面。

但政策优惠也只是一时之举,只有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才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长久之计。毕竟,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

这其中,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环境,就要在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上多动脑筋,要舍得用资源、花精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和创业过程中的堵点难题,不断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永久牌”。

从2018年开始,青岛便对人才政策进行新一轮调整,逐步形成了落户政策、普惠性政策、选拔性政策、产才融合政策相互配套衔接的政策体系。

本次会议上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对现行的23项政策保留、6项政策优化提升,废止了不再适用的5项政策,并制定了十大计划,包括人才基数倍增计划、顶尖人才聚集计划、高层次人才提升计划、未来之星储备计划、青年人才招引计划、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海洋人才发展计划、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产才融合促进计划、人才服务支撑计划

不难发现,十项计划涵盖了人才“引育留”全部环节,将各类人才紧紧嵌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具体来看,在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未来之星、青年人才、技能人才5项计划中,主要是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培育,并分别在服务保障、柔性引进、住房补助等方面给予不同的支持。

像“未来之星”储备计划,便是对于后备人才的培育,将遴选有望入选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的后备人才,在两年培养期内分别按照每人每年50万元、20万元、10万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

而针对能带领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高成长性企业的“新锐”人才,则是在两年培养期内按照每年每人最高20万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

良禽择木而栖,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归属感、发展机遇、薪资待遇、社会福利保障、生活便捷程度……各个细节都是人才引进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正是环环相扣,更加需要用心用力去做

图片用产业生态搭建培育人才的温床

人才具有敏锐的感知性,他们自会寻找能实现价值的最优土壤。

当下,人才对于一座城市的选择,不再仅仅看重户籍、薪酬等传统衡量标准,而是更多考虑在这座城市有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和“成长空间”。

在人才思考的这道“双项选择题”中,青岛的思路也在向“供需对路”转变。

会议中提到,要打造高能级人才载体平台,高水平布局产业载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打造高教平台,在人才平台数量、能级和承载力上扩容增效。

当下,以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为契机,青岛正围绕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教产融合平台,打造海洋人才引领区。

与之相契合,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聚焦凸显青岛海洋、开放、产业特色优势,实施海洋人才发展计划、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产才融合促进计划,助力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事实上,得益于近年来青岛对于创新创业生态的不断厚植,全市人才总量也在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青岛市人才总量突破251万,比2016年底增长82万人;在青院士达到86人、国家级人才达到1085人、省级人才达到1473人,青年人才持续集聚,2021年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52%,实现“四连涨”,引才聚才26万人。

阶段性成果的背后,是青岛对于人才工作的扎实推进。随着此次会议的召开以及两项计划的发布,也意味着青岛将一以贯之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面向2022,青岛市提出了引进人才25万人以上、完善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促进政策、招才引智工作站总量达到20家以上等一系列人才目标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接下来,青岛将以人才推动项目落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磁力场”,以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这座山海之城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