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青岛市委书记的“安徽策”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原青岛市委书记的“安徽策”

最近,原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7月9日,央视《对话》栏目播出了对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的专访。

时长近40分钟的节目里,王清宪从国家战略、“双招双引”、工业互联网、营商环境等多方面,详细解析了安徽如何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乘势而上建设制造业强省。

提出重振实体经济的青岛,同样可以视作一个正在“刻苦努力追赶的‘新生’”,而透过王清宪所阐述的发力实体经济的“安徽策”,或许能为青岛提供一些借鉴。

凰探第978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王清宪的“安徽策”

客观来说,近年来安徽在制造业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

图片来源:CCTV对话

“2021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7位,正在从农业大省转变成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节目伊始,王清宪就用一系列数据,展现了安徽在制造业领域的成绩。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起关注安徽既有的成绩,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其发力的深层逻辑。

首先是国家战略,这也被王清宪称为安徽发展最大的“势”。

2018年,安徽开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虽然彼时其在长三角中的“存在感”不及上海、江苏、浙江,但从结果论来看,国家战略的溢出红利,还是成为安徽如今产业转变的重要踏板。

2021年,安徽省重点项目的投资,60%来自长三角的企业,之所以能吸纳如此多的外溢优质资源,王清宪认为与大量的高端人才,以及土地、劳动力、生活成本等相对比较低关系密切。

尤其是高端人才。眼下,全国各地都在抢占制造业发展高地,由此带来的是对高层次人才更为激烈的争夺。

哪座城市能够聚集更多人才,就更有把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方面,安徽省会合肥可以给很多城市带来借鉴。

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曾说,合肥“最持久”的投资是中国科技大学。在中科大研究量子科学遭遇资金困难后,安徽和合肥倾囊相助15亿元,帮助学校度过难关。

而合肥与中科大已然成为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的佳话,不仅中科大很多科技成果直接在合肥就地转化,每年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也为高端人才聚集,创造了条件。

再来看“双招双引”与工业互联网。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个都是对既有产业结构的重塑,只不过前者是借助外力,后者则需要自我革命。

在“双招双引”方面,王清宪提到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十大新兴产业专班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商协会作用。

节目中,王清宪提到的一组数据让外界颇为震惊: 2021年,政府所有班子成员见了大约2000多位企业家,“走出去和请进来,一拨一拨,见了550多批次,共5075人。”

密集的招商引资之下,安徽已聚集起蔚来、比亚迪、京东方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举行整车下线仪式,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像比亚迪这样优质的项目,在安徽并非个例。一个个大项目的签约、达产,成为安徽打造制造业强省的有力支撑。

再来看工业互联网。王清宪提到,要通过工业互联网在更大范围整合要素资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他在主政青岛期间就颇为关注的一个领域。

曾经,王清宪为了弄懂工业互联网,亲自去青岛的相关企业调研,最长的一次呆了8个小时。

去年7月,已履新安徽省长的王清宪会见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秦军一行,并提到安徽正推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希望更多像檬豆一样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进来。

今年5月,王清宪在主持会议,研究推进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时也提到,工业互联网是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融合的重要路径、平台,要以此来助企业强产业。

可以看到,王清宪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谋求借助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之力,实现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从而真正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是营商环境,王清宪说: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体谅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不易。”

前面说了再多关于“双招双引”的成绩,即便充分运用了市场逻辑与资本力量,但能让项目真正落地,最终还是要依托于“关键少数”。

要知道,他们是企业和企业家了解一个区域的前沿窗口,只有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想企业之所想,才能吸引企业前来,并扎根于此。

就像合肥所做的那样,“先共患难,再同富贵”。

“新生”青岛如何发力?

访谈中,王清宪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安徽是一个充满了朝气、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紧迫感的刻苦努力追赶的‘新生’”。

这句话套用到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青岛,也十分贴切。

当青岛喊出“重振制造业,努力回到全国制造业第一方阵”后,便意味着青岛不仅需要承接制造业既有的底蕴,更要拿出创新的勇气与决心,以实干求实效。

相较其他城市,青岛在制造业领域深厚的积淀,是青岛最突出的优势。

一般来说,一座城市同时拥有1-2家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而青岛一度拥有五家,成绩不斐。

企业外,青岛制造业门类齐全,这首先体现青岛底蕴深厚,但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青岛在拥抱智能制造浪潮的过程中,将可以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并实现不同场景的相互碰撞、相互赋能,从而推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而青岛,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1年,青岛工业增加值达3884.07亿元,占GDP比重为27.48%,相较2020年提升1.1个百分点,这是青岛自2006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上升。

如今,青岛制造业终于迎来了关键“拐点”,而制造业又是青岛与宁波、无锡等城市比拼的关键变量,这就需要青岛在实体经济领域,展现更大作为。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围绕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提出要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行动,并明确要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蓄势崛起以及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透过上文王清宪提到的“安徽策”,青岛可以有所借鉴。

首先是在国家战略层面。青岛拥有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战略的加持,在让青岛站到对外开放最前沿的同时,也将促进优质要素更加便利地流动,青岛需要把握住这样的机遇,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

然后是在招商引资以及产业转型层面。7月10日,市委书记陆治原主持召开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暨招商引资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会上,陆治原提到,要注重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主动“走出去”招引项目,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

今年以来,海尔、赛轮等本土知名企业,轮番在青岛落地了投资过百亿的项目。在非常时期,这些“链主”企业真金白银的投资,为城市发展吃下了“定心丸”。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强化“链主”企业的号召力,以商招商,吸引外部企业实现对青岛的有效投资,值得“链长”深思。

尤其是海尔,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完全能够借助自身的平台之力,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

且中小企业中,很多都有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潜质,为这些企业做好改造与升级工作,实际上也是在为青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铺路。

最后则是在优化营商环境层面。今年以来,实体经济成为青岛市党政“一把手”调研、项目观摩等的一大关键领域。

5月12日,陆治原以“四不两直”的形式前往部分民营企业进行调研;5月17日,青岛举行“转作风提能力、抓项目促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六个项目中五个关联到实体经济的范畴……

主要领导的频繁关注,传递出了城市顶层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与发展的紧迫感,更代表了青岛对重振制造业志在必得。

而青岛想要点“实”成金,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还是那四个字: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