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村庄闲置资源 打造乡村振兴“青岛样板”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盘活村庄闲置资源 打造乡村振兴“青岛样板”

日前,由青岛市城乡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承办的“留住乡愁·唤醒活力”学术沙龙活动,在崂山区北宅街道大崂樱桃谷(三吋日光咖啡屋)成功举办。

盘活村庄闲置资源 打造乡村振兴“青岛样板”

青岛市城乡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总规划师潘丽珍主持本次沙龙活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岛分部主任工程师张慧立对沙龙主题背景和“乡村文化传承与风貌塑造、产业融合发展与运营模式、村庄闲置资源的有效盘活利用”讨论议题做了阐释发言。

据悉,青岛市崂山腹地的村庄优势明显,依托山海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尤其是地处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北宅街道的部分村庄具备丰富的山海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非常适宜打造成为青岛市的乡村振兴示范片。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宿天彬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向市委市政府提报的关于依托崂山山海资源基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议。包括创建示范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打好乡村振兴基础;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提高乡村发展核心动力;加强财政土地要素支撑,提供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五个方面。

青岛科技大学博导教授、青岛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雷仲敏提出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要想留住人,关键是要解决处理好城乡之间要素交互流动的障碍,包括土地流动、人口流动、文化知识流动、资本流动等。推动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消费、新场景为特征的农业“新六产”发展。全面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通过各类资源的资本化,实现农村金融创新,做好数字赋能。在构建现代乡村文明体系的过程中留住“乡思”、唤醒活力的关键在于创新治理模式,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树枫提出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实地调研对文化挖掘的重要作用。他肯定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将形成的规模效应,并提出在示范片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区分主次、依次推进。针对乡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他提出应当调动政府、村镇基层干部、村民的积极性,三者缺一不可。为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他建议专家、建设部门、设计部门应在项目建设期间密切结合。

青岛市公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小帆认为文化和风貌是乡村的灵魂,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他提出乡村风貌保护和传承可通过制定地方标准的方式,提炼地域价值要素,对乡村发展规模可采取总量控制的方式,发展建设留有弹性;在产业方面,他提出结合村庄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寻求适合村庄自身的重点产业方向,通过对外招商和加强自身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产业落地性,同时提高二产附加值、寻找长期性的产业;在实施机制方面,他建议采取乡村规划师长期伴随,建筑师、艺术家、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方式。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事长助理吴晓雷认为应当建立覆盖自然、人文的乡村风貌保护名录,并强调了构成乡村风貌基底的村落整体风貌保护的重要性。针对乡村风貌保护要素的规划传导,他认为应当通过编制法定规划、纳入青岛风貌保护规划、制定乡村风貌保护条例的方式,实现全方位管控。针对乡村闲置资源,他向参会人员分享了目前掌握的关键数据,建议尽快建立农村产权管理基础数据、建立乡村低效产业用地退出机制以及县(市)-镇-村三级的土地管理平台,同时对村庄分类施策。

原青岛国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国信设计院总监李晓蓉从实施主体的角度,提出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对项目运作模式的影响,并向参会人员分享了自身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产业导入、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经验。

青岛市城乡规划学会秘书长张相忠提出规划师应深度融入乡村生活,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做可落地的方案;通过乡村文化记忆载体留住乡愁;规划编制要以村民为本,提高村民满意度。

原标题:留住乡愁 打造乡村振兴“青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