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组织江苏、山东两省开展浒苔前置打捞工作。青岛在自然资源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按照“立足于早、关口前移、多重屏障、综合施策”的工作思路,坚持“打早、打小”工作部署,主动担当作为,5月19日以来,陆续调派198艘大马力打捞船和“海状元”号、“海状元2”号等浒苔处置平台组成前置打捞船队赴苏鲁交界海域开展巡航监视和前置打捞作业。同时,调派295艘打捞船、2套自动打捞装备开展近岸海域打捞作业。期间,克服外海作业风险大、不可控因素多、军事活动等因素影响,累计出船1.34万艘次,打捞浒苔21.76万吨。其中,前置打捞累计出船8380艘次,占全省出船数量的85.23%,打捞浒苔约16.06万吨,占全省前置打捞量的91.25%,在前置打捞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先锋队的作用。
通过前置打捞等一系列应对处置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浒苔暴发规模。青岛市管辖海域浒苔最大分布面积8523平方公里、覆盖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覆盖面积约占近五年平均覆盖面积的40.52%。大幅缩短应急响应时间。青岛市于6月23日发布了海洋大型藻类灾害蓝色预警同时启动四级应急响应,7月20日,解除了蓝色预警同时终止了四级应急响应,历时28天,较近五年平均应急响应时间减少了29天。近岸海域影响明显降低。截至8月8日,青岛市近岸海域打捞浒苔5.7万吨,岸上清理浒苔约8.82万吨,分别占近五年平均值的23.56%、28.14%,浒苔对青岛市海洋生态环境、滨海旅游、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运行的影响大大降低。
在浒苔处置过程中青岛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主动作为,靠前指挥。第一时间调派组织化程度高、管理规范的大马力渔船参与浒苔前置打捞。安排专人进驻连云港市和日照市现场指挥部,全面开展浒苔监视预测、处置形势分析研判、打捞指挥调度、督导监管等工作。建立浒苔处置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藻情发现、指挥调度、打捞进展、处置利用、防控监管等信息发送至各成员单位,为我市管辖海域应对处置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
密切监视,综合研判。实施“空、天、海、陆”四位一体监视监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实时视频监控、海上巡航监视、陆上沿岸巡查等多种方式对浒苔开展立体化监测,结合海洋水文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结果,全面掌握浒苔分布与漂移态势,每日制发《前置打捞指挥监管每日讯报》《浒苔藻情通报》,为精准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精准施策,严密布防。围绕浒苔“不上岸、少上岸”的工作目标,在近岸海域设置近岸打捞、重点海域拦截和岸滩清理“三道防线”。安排打捞船只295艘、自动打捞装备2套开展海上打捞作业。在重点海域布设浒苔拦截网79公里,并在浮山湾等关键海域采取多层布防。组建了近岸保洁和岸滩清理队伍,不断强化人员、船只、机械、车辆储备。坚持海陆统筹,联动处置,织牢织密打捞、拦截、清理网络,最大限度减少浒苔上岸。截至8月8日,青岛市近岸海域出动打捞船只5050艘次,打捞浒苔5.7万吨;岸上出动人员5.59万人次,车辆1.28万车次,清理浒苔约8.82万吨。
强化保障,安全作业。制定安全管理办法,作业前集中开展安全检查和安全作业培训教育,作业过程中开展现场检查,严查冒险、超载、疲劳等违规作业行为。与气象部门密切联动,及时发布恶劣天气预警信息,组织做好防范应对工作,确保作业安全。严格做好浒苔处置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核酸检测、测温查码等要求。优化卸载组织流程,科学配置卸载港区和码头泊位,实施分时段、分泊位统筹调度,安排专人疏导交通,维护运输秩序通畅,提升卸载、运输效率。
科学利用,环保处置。不断优化浒苔资源化利用的模式,通过海藻提纯等技术创新,实现浒苔高值化利用。对超出资源化利用能力的浒苔,在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下,通过科学论证实验,在指定海域实施标准化投放,确保科学妥善处置。
原标题:青岛浒苔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浒苔影响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