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申谊长、游子归青!上海人才“小窗口”照亮青岛西海岸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申谊长、游子归青!上海人才“小窗口”照亮青岛西海岸

从青岛到上海,穿过北方至南方,这是一次以人才为题的创新跨越。

8月13日下午,青岛西海岸新区成功举办“青申才相拥 梦回西海岸”上海校友座谈会活动。这是新区建设上海人才窗口系列活动的预热之一,旨在加强上海市与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才与产业的交流互动,更好联络服务校友人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

近两年,青申之间互动频频。青岛市共先后派出五批专业实训队,赴上海对接学习现代服务业,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那么,这一次,为什么又是上海?

青申谊长、游子归青!上海人才“小窗口”照亮青岛西海岸

即使进入2022年,“南北经济之辩”仍然稳居话题的中心。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当“资源”优势减退,“创新”一跃成为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先进城市引领的“密码”。

时势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双循环”战略到来,在国内大循环的发力推动下,南北均衡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抑或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何找到破局的关键?一定是创新。

事实上,无论是多批实训队带来的本土人才思维创新,还是上海校友座谈会开创招才模式的创新。创新意味着人才的聚集,意味着更多优质资源的汇聚,创新的根源仍旧是人才的创新。

没有声势浩大的推介规模,“求贤若渴”的新区仅用一场座谈会,借助上海广阔的舞台,将人才工作做到了细微的圈层之中。

作为“中国百强区榜单”上的北方第一席,一步跨越南北,新区展现出一座城市巨大的思维转变,借“在外本土人才”拓展朋友圈,为城市崛起打通“任督二脉”。

青申谊长、游子归青!上海人才“小窗口”照亮青岛西海岸

求贤若渴,蓝图的智力支撑

犹记得,去年11月,为促进京东方项目尽快落地投产,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用工保障工作组,主动对接制定了《京东方项目用工服务保障工作方案》。

同时,新区委派专职工作人员陪同京东方项目人事筹备组走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黄海学院等10所驻区中高职院校,促进企业与学校建立定向实习合作关系。

不难看出,招才引智工作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产业投资落地的选择——新区深谙于心。

自2014年获批,新区走过了八个年头。在青岛诸多区市中,“先行先试、善作善成”一直是新区的标签。

2021年,新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8.5亿元、占青岛总量1/3左右,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前三、全国百强区第4名、全省县市区首位,蝉联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了“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5%以上”等12项总体指标和“‘十四五’末,新区制造业产值达到6600亿元”等15项具体指标,为新区高端制造业未来5年发展谋篇布局。

此外,《规划》梳理出新区未来5年高端制造业的八大产业集群。涵盖船舶海工、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新材料、汽车产业、高端装备、“芯屏”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以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每一方面均指出了发展路径和重点项目。

青申谊长、游子归青!上海人才“小窗口”照亮青岛西海岸

2022年上半年,新区生产总值为2214.77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2.2%,在经济发展中继续起到支撑作用,这也显示出新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趋势。

尤其,今年前五月,新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15.7%和55.9%,均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全区平均增速,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的增速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储备。

无论是先进制造业的宏伟规划,还是顺应飞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人才紧缺成为重要问题。新区按照“补齐短板、加强长板、培育特色、叠加优势”的思路,不断优化提升新区人才政策体系,加快引进集聚各类人才。

人才的巨大缺口让新区在立足本埠招才引智的同时,搭建海内外人才引进高端平台,打造了中国国际人才市场青岛分市场等一批“国字号”平台,推进上海人才窗口、校友联盟等载体建设,为人才来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将选才目光放远至一线城市——在外的新区人,人人都是家乡代言人。

游子归心,桑梓情深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大家最温情的牵挂,家乡的发展也离不开大家的倾力支持。”在座谈会上,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区招才中心主任张海舰饱含深情的说。

青申谊长、游子归青!上海人才“小窗口”照亮青岛西海岸

活动现场,新区招才中心会同黄岛二中,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恒基(中国)、中企云链、昊姆节能科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双一流”高校、医疗机构的10余名新区籍人才、知名校友,共聚一堂,道不尽桑梓情深。

人才是一个城市最大的动能,是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

当各个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战的竞争进入白热化,近些年,“在外本土人才”成为城市招才引智工作关注的重点。

座谈会进行时,黄岛二中校长陈家星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对校友回归母校共叙情谊的期盼。与会校友纷纷就新区驻上海人才窗口畅谈感受,积极建言献策、凝聚智慧,并表达了回报家乡、回报母校的深厚情感。

不难看出,凭借“乡情、亲情、友情”三条情感纽带作用,以及“地缘、血缘”的社会网络功能,地方政府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在外本土人才资源,创建人才信息交流平台,鼓励人才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回乡、智力反哺等方式支持家乡发展。

而青岛西海岸新区上海人才窗口系列活动——“青申才相拥梦回西海岸”上海校友座谈会正是搭建出这样一个平台。

本次座谈会结束之后,新区还将会同黄岛一中等驻区中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驻区高校开展校友座谈活动,以校友为线,共叙家乡情谊,为“双城双创”赋能。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人才窗口计划于今年10月正式启用,作为新区加快区域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实现青沪两地资源互补、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性亮点工程,将聚焦打造“一厅、一会、一品牌”,建设涵盖展示新区风貌、政策、特色产品,开展商贸洽谈、人才引进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会客厅,组建“青申谊长”产才沪联会、顾问咨询委员会等高端人才、产业联合体。

青申谊长、游子归青!上海人才“小窗口”照亮青岛西海岸

梧桐花开,金凤自来

青岛已连续多年荣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强城市”“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等称号。

2022年,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青岛出台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其中,人才基数倍增计划、顶尖人才集聚计划等十大人才计划备受社会关注。

今年4月24日,青岛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这是一次“高规格”的人才工作会议,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各区市、市直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

会议谋划确定全市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着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人才中心城市,建设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重要枢纽平台,构建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青岛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青岛西海岸新区登台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新区先后获得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 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并以“梧桐树”人才新政,再次彰显了市场、人才对新区的青睐。

而细研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梧桐树”人才新政,可以概括为三大亮点,即“三个倾斜”、 “两个注重”,以及 “两个调动”。

所谓“三个倾斜”,即扶持对象更聚焦,分别向高端产业人才倾斜、工匠型人才倾斜、大学生倾斜。

以大学生为例,为了吸引留住这一最具创新活力、创造能力的青年群体,新区专门出台了《新区青年英才集聚行动政策十条》,从生活、创业、购房补贴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生活补贴、“安家费”等,事无巨细。

为了让人才评价更科学,新区坚持做到“两个注重”。以人才贡献率评价人才,着眼激励人才扎根新区创新创业,定期开展“突出贡献人才(团队)”评选,重奖对新区经济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团队)。

同时,新区以社会认可度评价人才,坚持不唯学历、不唯称号,对虽无头衔,但有真才实学,被新区企事业单位认可的,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加以认定并兑现相关待遇。

而纵观整个“梧桐树”人才新政,“两个调动”与本次会议最为贴切,这是社会广泛参与的真实写照。

除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育才主体作用,最重要的是,新区发挥社会力量引才媒介作用,引进省级、国家级人才的人力资源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和个人,统统积极参与进来。

正如本次上海校友座谈会,以乡情引才,现场没有陌生城市的推介讲解,因为,与会校友对家乡的点点滴滴最为熟悉。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最难忘,每一位校友均是新区最美最真实的代言。

甚至,有校友在异地做出一番成就之后,又将事业拓展的版图投向新区,反哺家乡。

活动现场,由新区籍人才徐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医疗科技项目,核心团队由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名高层次人才组成,达成在新区落地的初步意向,该公司年均产值12亿元,预计2023年上市。

在“梧桐树”聚才计划的引领下,新区今年还出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发展十条行动方案》,作为全国首个地方“专精特新”企业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共包括四大板块十项内容,通过实施高端人才精准托举、基础人才联合引育、引才主体战略赋能、人才生态要素提升四大行动,突出人才这一关键核心。

“截止目前,新区人才总量达75万人,拥有驻区高校20所,在校生18.4万人,形成了人才高度集聚、产才深度融合、活力持续迸发的良好态势。”

青申谊长,上海“小窗口”折射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大活力。新区已经开始借上海人才窗口打造契机,积极推进双城互动,在产业互动、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入对接,联动沪上、产才协作,集聚更多人才助力新区高质量发展,找到“北方第一区”崛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