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起,波澜壮阔。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国家战略与时代机遇正在青岛风动潮生、结出硕果。
2019年8月,青岛自贸片区跻身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版图中,为青岛迈向更高水平开放注入了新动能。
为种好这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创新“试验田”,三年间,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经贸合作、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等多领域敢闯先试、形成示范,化为驱动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这块5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正以开放引领之姿,在创新突破中不断“攻城夺隘”,多种新兴业态成长百花齐放,令自贸赋能的“青岛经验”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城市心观察第800期
撰文/高涵
示范引领 高标准制度创新释放红利
每一次关键节点的回首,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8月19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三周年建设发展大会召开,“创新引领再出发”成为谋篇布局的题眼。
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了青岛自贸片区三周年建设发展评估报告。评估结果显示,青岛自贸片区能够立足国家战略,运行有序,制度创新首创明显,总体达到了三年预期目标,成功步入国内自贸试验区第一梯队。
自挂牌以来,片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增强经济社会创新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围绕国家赋予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三年深耕自贸“试验田”,青岛自贸片区建设运行取得新成果,形成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亮点。
一批在全球、全国和全省范围内的“首个”相继诞生:发起全球首个万种鱼基因研究工程项目,落地全球首个时空组学国际合作中心;注册全国首个跨境易货贸易市场主体,完成全国首单保税原油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获批省内首家德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落地全省首家联营律师事务所等等。
一系列“首个”的开创与实现,离不开青岛自贸片区突破和先导效果明显的制度创新。而能否形成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改革试点经验,也是检验自贸试验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
如今,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举措差异化、集成性探索明显,以现代海洋产业为例,研发政策到产业化政策的“闭环设计”、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填补空白”、海域使用金非税划转缴费模式的“破冰之举”,从政策、制度到模式实现了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多角度探索。
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三年间,国家106项试点任务共形成226项创新案例,首创占比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获得国家部委备案,29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有效发挥了先行先试、示范引领、服务全国的作用。
值此青岛自贸片区获批三周年之际,此次建设发展大会的召开既是总结工作、肯定成绩,也是查摆不足、部署任务。进一步革新思维方式,以开放视野、前沿思维推进自贸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创新引领”无疑是关键词。
大会上对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十大先锋人物进行表彰及颁奖,彰显了片区对“创新榜样”力量的重视。无疑,唯有继续打好“创新牌”,片区才能实现产业开放创新、科研成果转移和营商环境优化全面转型升级,实现“走在前、开新局”。
为此,青岛自贸片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聚焦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健全以市级统筹、全域协调、片区主导、产业支撑、企业参与的改革创新体系,继续凝聚多级联动合力,持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试政策、闯路子,全力打造高水平制度创新高地。”
融合互促 高能级产业集聚彰显新实力
作为党中央赋予青岛的国之重任,青岛自贸片区既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域布局的试验田,也是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而随着“实施山东自贸试验区2.0版”被写入省党代会报告,对于青岛自贸片区的发展也需要用全新的眼光与视角来审视。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推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做强大宗商品交易功能,推动航运、贸易、金融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
挂牌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青岛自贸片区深入实施制度创新,以改革破解产业发展的难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航贸金领域,片区三年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分别达36.9%、58.6%,是全国平均增速的3倍、5倍以上;数字仓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三位一体的大宗商品数字化贸易生态“全球领先”;跨境电商创造“单场直播交易过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青岛自贸片区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形成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生态圈,为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积累了新经验。
长期以来,山东面临“缺芯少面”困扰,集成电路产业是“卡脖子”领域,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突破点之一。
为此,青岛自贸片区引进全国首个共享共有式全流程集成电路项目,推动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等重点项目落户,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园,实现集成电路全链条“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助力打造北方“芯”高地。
此外,片区引进国内外有关人工智能及配套企业,打造“5G+智能制造”高端家电产业数智化发展样板;引进海洋基因科技研发平台发展产业,海洋基因组数据产出量位列全球第一;全国首创“绿色自贸”新模式,绿色金融、绿色港航物流、绿色能源等产业在全国领先。
随着基因科技、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壮大,离岸贸易、跨境贸易、易货贸易等新业态发展的提速,片区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不断凸显。
一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持续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与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落户片区;创新探索“按薪定才”评价机制,实现高层次人才总数占山东省近三成、外籍人才占山东省近半数;设立山东省首个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联络服务站和山东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仲裁院,知识产权保护氛围日益浓厚。
对标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规则和国内先进经验,青岛自贸片区还通过深化审批、监管、商事、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持续推动贸易自由便利、投资开办便捷、企业经营有序、市场竞争公平、法治保障有力,如企业开办、获得电力等指标已居于全球前沿水平,为全国在“软环境”上实现突破提供新参考。
截至目前,片区累计新引进欧力士、伊藤忠等世界500强境内外投资项目50个,总数达到149个;新增企业主体2.5万个、是成立前总量的1.4倍,企业活跃度86%,比75%非常活跃基准高出1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
未来,青岛自贸片区将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的“排头兵”,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互促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
向新而创,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向实而行,释放高端产业生态新合力。紧抓差异化发展机遇,青岛自贸片区有望建成更具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
要素磁吸 高水平开放合作畅通双循环
开放,是青岛城市价值的诠释与释放。
当前,制度型开放成为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为此,青岛自贸片区以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为牵引,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新规则,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2022年1月1日,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占全球近30%的全球最大自贸协定RCEP正式生效,为区域合作的深化发展创造了崭新机遇。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定位”自贸试验区,青岛自贸片区抢抓“一带一路”“RCEP”等战略机遇,搭建开放平台、引聚国际资源、深化经贸合作。
强化顶层设计,片区印发《落实RCEP先期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出20项落实措施,全面深化与RCEP缔约方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招商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经贸合作,并在货物监管、通关便利、金融合作等方面提出先行先试措施。
依托“一心一港一城”的空间格局,青岛自贸片区主动引进日韩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带动四新经济集聚发展,以贸易、投资、消费等合作切入,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目前,片区内跨境电商中心投入运营,跨境电商创新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日韩服贸港建成运营,日韩商务城加快建设。
从国际循环走向国内国际双循环,青岛自贸片区也逐渐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放眼国内,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为此,片区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实践打通区域经济循环关键堵点。
为促进政务服务协同,青岛自贸片区构建物流信息互通互享机制,协同打造全程化物流模式,结合政务、港口、物流协作,主动牵头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例如,片区联合青岛海关牵头建立“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联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涉及的11个直属海关和作为黄河流域西部重要通道的乌鲁木齐海关,推动商品要素资源在沿黄区域内畅通流动。
诸如此类的创新举措有助于打破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流动。制度创新、区位优势、平台赋能,青岛自贸片区犹如一个“磁场”,吸引国际国内合作资源加速集聚。
叠加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西海岸综合保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重国家级功能政策,未来,青岛自贸片区辐射带动胶东经济圈、沿黄流域的陆海联运和沿海对外开放区域融合发展,服务全国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将进一步形成。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风口,青岛自贸片区将围绕下一阶段深化试验的重点任务目标,在黄海之滨挥毫书写“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青岛城市能级的提升,拓出开放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