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六个城市”开新局 | ③锚定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青岛“新”在哪?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 “六个城市”开新局 | ③锚定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青岛“新”在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抓住机遇便会“同频共振”。

对于志在世界舞台上有新作为的青岛而言,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王牌”将是铸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基于此,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将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列为“六个城市”目标之一,并明确青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不言而喻,青岛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有了落子“先手棋”的思量。

撰文/冯亚楠

审校/张慧

坚定指向创新的青岛

从世界创新之都伦敦,到全球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东京,无不是在创新发展中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始终屹立世界先进城市之林。

要想全球城市发展坐标系中彰显特色,创新之于青岛将是关键。

因此,在擘画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未来发展蓝图时,青岛提出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奋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那么,登上国际舞台的青岛,创新成色究竟如何?

一组一目了然的数据,正是青岛创新实力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呈现:截至8月份,青岛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923家;拥有省瞪羚企业143家、省独角兽企业7家,13家企业入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数量居全国城市第8位,副省级城市第4位。

与此同时,青岛拥有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5家。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但城市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选择特色化、差异化的策略,方能将规划兑现。

9月2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走在前开新局·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和《青岛市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未来,青岛将从战略科技力量起势工程、新兴产业创新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等“八大工程”集中发力,助力青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对于规划的深度解读,无疑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即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维度,青岛将采取更深层次的行动。

那么,接下来青岛又将如何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多个优势行业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制高点?


让创新与产业相融相生

作为底蕴深厚的产业大市,青岛近年来愈加重视实体经济,提出要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矢志重塑实体经济的辉煌。

客观来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的发展壮大与科技的研究和创新分不开,因此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与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将相得益彰。

因此,以产业创新为突破口,青岛在产业园区、产业城建设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上铆足了干劲:

新兴产业创新工程。围绕24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沃土计划”,搭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以“线下+云上”多元化方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科技园区提升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谋划建设10个左右市级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微生态专业化园区。

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探索科技创新容错机制。

……

透过顶层规划,更能深刻感受到青岛“认准了就干”的定力。

7月12日,青岛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推进工作专题会议,提出要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适应打造十大新兴产业链的需要,高水平布局建设专业园区,以园区为平台创新产业链发展模式、机制和打法,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抓发展、抓产业、抓创新,青岛目标明确且坚定。

像有着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微电子产业,将其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是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

如今的青岛,微电子产业正在成为这座城市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重点发力方向。依托人才密集、生态优美、产业高端的综合优势,青岛崂山区将微电子产业超前布局、主动作为、精心打造,推动微电子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未来,这里将具备年产20亿只智能传感器的能力,实现年产值约200亿元。基于此,青岛将拥有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系统应用的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园区也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

事实上,微电子产业的成功突破只是青岛原始创新厚积薄发的一个剪影。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的崛起,均离不开青岛坚定选择走科技创新壮大城市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长远来看,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当青岛进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蕴含强大创新动能的产业园、平台、人才等优质要素和载体,都将成为推动城市前行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系列鲜明的举措以及干在实处的行动均指明,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青岛在提速提质。

激发创新活力的“青岛策”

创新犹如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一点,可以从青岛的表现中知分晓。今年青岛首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2》榜单,位列全球第89位。此排名不仅是对青岛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认可,也代表着青岛在全球科创赛道中有了新的进步。

此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报告中,青岛在“科技集群”排名中升至全国第9位、全球第34位,在本次全球排名中,较去年提高12个位次,成为中国位次跃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上接续奋斗,必须先对自身有一个清醒准确的判断和认识,找准自己的坐标,缺什么补什么。

与深圳、苏州等创新强市相比,青岛的科技创新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偏弱等短板,而这一点在党代会报告中亦有体现。

知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

对于青岛而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犹如“聚宝盆”,将推动创新生态再优化、创新能力再突破、创新经济再升级。

与此同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可加强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不断促进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的落地转化。

高端人才作为提升城市创新力的关键支撑,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创新要素,深谙此道,青岛着眼激发用人主体和创新主体积极性,不断创新完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颇为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对于矢志打造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青岛来说,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行百里者半九十,科技创新要打基础、利长远,面对日渐激烈的行业竞争,青岛更应注重差异化发展,在各类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之外,通过面向世界的环境培育、统筹布局,辅以羽翼渐丰的创投、资本市场,才能令国际化青岛的创新翅膀,挥动地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