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前,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引发持续热议。
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在规划中,再度明确了青岛中心城区的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西岸城区(东区)、北岸城区。
近年来,青岛持续聚集主城区,再加上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又一次点出“中心城区”,不难看出青岛欲告别“摊大饼”式发展思路,打磨主城区的决心。
图片来源: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
规划明确,城市更新对象为中心城区内存在物质性、功能性、结构性问题的老旧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其他更新区等。
虽然这是整个青岛市的城市更新规划,但是实施前提已经被严格限制在了中心城区。
加之规划开头就定调 “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是未来青岛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大任务” ,可以明显看到主城区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的分量。
而青岛之所以指向主城区,一方面是出于平衡区域发展水平的考量,另一方面则是受当前发展形势所迫。
先看前者,随着去年年底市南区经济总量被胶州、即墨超越,传统主城区已告别青岛经济总量前三甲。
相对于主城区的步履蹒跚,外围区市的表现可以用“来势汹汹”形容。
青岛市对这一现状,也没有任何避讳。
规划中在谈到中心城区发展态势时,直截了当地提到: 中心城区已经进入存量空间的提质增效的转型发展阶段,面临城市能级提升、结构功能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生活品质改善等挑战。
同时,青岛也根据中心城区的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分为东岸城区、西岸城区(东区)和北岸城区三部分,并明确每一部分的发展任务。
其中,东部城区定位为“城市复兴”,要塑造新增长极核,引领青岛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西岸城区(东区)定位为“港城融合”,要通过工业区转型升级,促进港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北岸城区定位为“结构重塑”,要通过城中村改造、工业区全面整合重塑,建设科技生态人文城区。
此前青岛市就曾列出12个“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和低效片区再开发重点项目,8个位于东部城区,在用地饱和、产业发展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东部城区想要真正引领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势必要通过对老旧厂区、老旧商业街区的更新,激发区域发展全新潜力。
而不同于东部城区,流亭机场搬迁后,北部城区的空间结构正面临着重塑,同样要仰仗城市更新,引入高端要素,形成新的增长点。
从青岛城市更新的方式类型来看,分为保护利用、改造提升和拆除重建三种方式,从出发点和方式导向来看,依然是以 价值 作为首要考量的因素。如对于有利用价值的老旧厂区等,采用改造提升的方式;对于城中村以及功能不符、效益较低的老旧产区,则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
也就是说,项目与所在的区域将实现深度绑定,这不仅有助于保持区域产业发展的定力,也更能起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作用。
而位于主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青岛拥有的一大财富,如能做好保护利用工作,为青岛带来的收益,也将大于对其保护所耗费的成本。
再看后者,青岛回归主城区也与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实体经济成为青岛产业发展“最优先级”的语境下,与24条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人才,无疑是青岛要抓住的核心资源。
现如今,吸引人才的手段已不仅仅局限在“真金白银”的政策补贴上,人才也会更加关注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生活配套。
从青岛实际出发,主城区相对于外围区市而言,在医疗、教育资源等公共配套资源方面,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同样也存在供需关系方面的矛盾,需要依靠城市更新逐一优化。
因此,规划中也提到要优先配置公共设施、交通、市政、公园等公益设施,提升城区承载力和品质,增加城市发展动力和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规划中还出现了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鼓励建设人才公寓等生活空间、低成本的创业空间、活力时尚的魅力交往空间,吸引年轻人到青岛生活和创新创业” 的表述。
这些举措如果最终能落实到位,不仅有助于城市品质的提升,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城市对于人才等稀缺资源的吸引力。
当然,对于没有入列中心城区的外围城区而言,虽然在此次规划中并未被重点提及,但也谈不上受到了“冷落”。
毕竟, 比起主城区的内涵式发展,以胶州、平度为代表的外围区市,更多需要承担外延拓展辐射力的职能。
以平度为例,作为胶东半岛几何中心,其在胶东经济圈整体框架的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被纳入《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就证明了平度不仅在区位上具有打造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的优势,更能在产业层面为胶东一体化带来切实可见的助力。
而在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平度明村至黄岛董家口高速公路、潍烟高铁等项目同样在列。
这些具有区域间串联作用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仅能使平度自身受益,也将增强青岛的辐射力。
言下之意,城市更新的重心虽然在中心城区,但并不意味着外围城区会失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