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胶东经济圈,青岛这样干!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二十大”报告@胶东经济圈,青岛这样干!

在中国经济进入“群”时代的当下,抱团已是区域发展的标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连续的四个战略部署,更是直接点明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携起手来,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

承载着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破题重任的胶东经济圈,正是山东响应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那么,作为胶东五市“领头雁”的青岛又将如何契合报告部署,为胶东经济圈提供新支点?

图片

拔节生长,同频共振,如今的胶东经济圈正发生着令人期待的变化。

自2020年1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由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5个城市组成的胶东经济圈在破除一体化壁垒上持续推进,签署了50多项合作协议,成立了教育、医疗、信用等40多个联盟。

彼时选择并肩而行,源于5座城市自身条件和发展基础的考量。

殊不知,当地缘相通、文脉同源、人缘相亲,拥有“互补”的产业发展集群生态和“互利”的历史发展脉络的胶东五市聚力向上时,确实产生了实打实的效果。

首先来看,2021年,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实现生产总值35534.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19年的42.3%上升至2020年的42.6%和2021年的42.8%。

与此同时,胶东经济圈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2%,较2019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

成绩的取得,必然离不开胶东五市握指成拳的合力。但如果将经济圈中五个城市比作一个雁群的话,青岛无疑是其中的头雁,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实践”不仅与二十大报告契合相通,更是充分发挥出了引领、带动其他城市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作用

图片

众所周知,胶东五市自身经济基础、身份定位、造血能力存在诸多不同,这些不同制造了一体化难度。

基于此,青岛牵头打造胶东经济圈制度组织支撑体系,健全完善胶东五市联席会议制度,牵头落实各市一体化工作。目前已成立交通、科技等10个专班,建立专班调度机制,与联席办紧密配合,推进落实各领域合作事项。

毕竟,只有落实顶层规划才能助推长远发展,目前,五市已协同打造“1+N”规划政策支撑体系,涵盖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及各领域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围绕交通、海洋经济、人才等一体化规划政策文件已编制完成。

如果说共建是基础的话,那么共融则是路径。

从这一方面来讲,圈内各城市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据统计,胶东五市坐拥全国百强县9个,占全省近七成;全国百强区6个,占全省六成,这既是优势,也是长板。

因此,加快推动各县(市、区)融合发展,用县域平台带动一体化成为关键之要。

以“县域一体化”作为突破口,胶东经济圈选择8个合作区开展先行先试。目前,率先启动的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其建设实施方案已经获批,成为全省首个一体化示范区。

当城市融合发展在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科技、文化、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便需一同谋划、统筹建设。

换句话说,就是要打开边界、打通道路、释放资源、协同产业及城建。

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中,排在首位的交通是重要支撑。

去年以来,青岛主动积极作为,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为重点,加快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明董高速、济青高速中线、潍烟高铁、莱荣高铁和一批毗邻市“瓶颈路”。

图片

聚焦打造“轨道上的胶东半岛”,青岛多个重大交通项目纷纷启动建设,优化快速便捷的公路网、加快运输服务一体化等三大重点路径,推动胶东五市快联快通、抱团发展。

着眼于交通建设,事实上还是在增强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激活优质要素流动。

为推进产业创新协同共进,五市携手成立半岛科创联盟,在五市分别设立办事处,已有会员单位228家,开展对接1.9万余次,签约项目37个。

依托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五市中小企业上平台工程,五市已有6.8万家规上企业在平台注册。

此外,正在建设中的胶东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将集聚五市创新资源和头部企业,真正发挥资源互用、产业互补、经济互动优势。

当下,青岛还携手其他四市探索生活圈共建共享的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共商共享,在全省首创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新模式,实现了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网上户口迁移、住院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事项。

在一体化大背景下,频繁出镜的青岛,真实反映了其发展格局以及推动胶东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站在全新起点,落实“二十大”报告重要部署,将成为左右青岛引领胶东经济圈破题的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