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部署,这是“轨道上青岛”的新任务
青岛
青岛 > 商业 > 正文

市长部署,这是“轨道上青岛”的新任务

从跑在轨道上的机械巨兽,到承载如潮人流的通勤工具,再到成为进步与秩序的象征,如今的地铁身为“发展先行官”,承担着为发展畅通血脉、提供动力的重任。

10月17日,青岛市政府召开地铁建设及沿线开发建设专题会议,听取地铁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

会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强调,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地铁建设工作提速提效。

图片

青岛地铁建设

为何要不断提速?

1号线跨越胶州湾,纵贯南北,拉近主城区与西海岸的距离;8号线连接青岛北站和胶东机场,让胶州步入“地铁时代”;11号线穿越崂山、直达即墨,促成地铁线网的进一步延伸……

随着多条具有串联区域发展性质线路的开通,青岛地铁不仅便捷市民生活、缩短通勤时间,更拉开大青岛框架、重塑城市格局,推动人员和资源加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青岛东岸城区轨道交通已基本成网,西岸、北岸轨道交通骨架初步搭建。随着地铁三期建设规划的实施,青岛将逐步形成三岸主城区内部45分钟可达、关键节点之间1小时可达的“轨交网”。

从2012年青岛地铁集团正式成立至今,十年间青岛地铁从无到有,如今位居全国运营里程第十,14项关键运营指标行业排名全国第一。

图片

那么,在取得如此成绩之后,青岛在地铁的建设上为何还要不断提速?

一方面,地铁已经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力量。

公共交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维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支撑。一座城市发展水平如何,轨交建设是一个重要考量指标。

目前,青岛已有185条公交线路与地铁衔接。随着今年4月青岛地铁集团和青岛城运控股集团两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主体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将更加深入。

产业领域,轨道交通产业是中国速度的象征,青岛是中国高速轨道交通系统核心生产区域之一,成立了轨道交通示范区,聚集了轨道交通整车研发生产、核心系统研制、核心配套企业220余家。

事实上,地铁建设不仅事关出行,而且关系着一座城市发展格局的建构。

据上清所官网披露的城市地铁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地铁实现营收13.05亿元;与2021年上半年相比,实现营收增量3.2亿元,既惠及民生,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车难开、路途远、地铁挤,是不少城市上班族的通勤“心病”。

今年7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选取国内44个轨道运行城市,用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我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的变化情况。报告显示,76%的通勤者45分钟以内可达工作场所,但也有超过1400万人单程通勤时长超过60分钟,通勤压力在多地普遍存在。

图片

通勤,一般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对上班族而言,通勤时长无疑是影响工作日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报告称,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在去年的监测城市中,享受“幸福通勤”的比例勉强过半,不少人距离实现“幸福通勤”的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

图片

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的当下,如何有效削减通勤压力、不断提升通勤效率和质量,尽力畅通“毛细血管”,城市还需要更多思考和行动。

此外,地铁作为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核心基础设施,一直是青岛城市建设的重心,青岛地铁交通网络的发展迅速,对带动胶州、城阳等沿线区市经济发展也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TOD开发新模式

激活商业新蓝海

不断加密的线网,聚集着不断扩大的客流。

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青岛地铁线网客运总量达492.9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70.42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90.18万人次;今年8月4日,青岛地铁线网客流量达到123.6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客流增长也让地铁这条“黄金线”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

繁忙意味着活力,也蕴藏着发展动力。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为区域发展带来人流和资金。如今,地铁、公交、城市道路,像脉络一般,将城市商圈之间连成一张网络。

随着交通的发展,TOD开发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将激发出一片新的商业蓝海。

TOD模式,是指在城市区域开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它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土地集约型利用、提升公共交通占比,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地铁周边地块升值,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加速地铁建设成本的回收。

需要的东西可以在地铁站旁边便捷购买;两点钟还在开会也不耽误坐上三点的火车;出站就到家或是公司,不用再考虑天气变化……这些便捷的生活场景正是TOD建设所带来的未来生活方式。

图片

青岛在《青岛市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中确定了21个TOD开发项目,分布于市南、市北、李沧、崂山、西海岸、城阳、即墨、胶州等区域,涉及1号线、5号线、13号线等多条线路。

其中,正处崂山商圈核心的华润城TOD综合体项目,周边汇聚合肥路、辽阳路等八大城市主干道,贯通全城客流、车流,在地铁交通网络的带动下,其发展指日可待。

同时,青岛北站TOD项目“一号工程”已正式开工,预计未来三年可拉动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为3万人提供高品质居住空间,并提供约7万个就业岗位。

可以预见,多种业态资源汇聚融合、开放共享,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生活需求,TOD模式的开发,将成为展现城市品质生活、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新窗口。

提速地铁建设

青岛打好“绿色牌”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从源头减少消耗,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双碳”目标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已经成为每座城市的发展共识。而对青岛来说,作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绿色低碳发展早已是这座城市的硬核关键词。

图片

同时,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国家、山东更是对青岛寄予厚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7次“点名”青岛,希望其在传统产业升级、能源交通结构、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表率和突破。而作为城镇化重要领域的轨道交通建设,恰是“节能低碳”的集中发力点。

此外,在近期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发布的“2022中国新兴城市”白皮书中,青岛在108城中位列19,提升23位,是今年排名中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

白皮书还指出,在碳减排政策背景下,碳排放强度较低的青岛排名得到跃升。

而排名跃升的背后,是青岛作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城市,坚持推进10年的低碳工作,始终致力于通过规划和实施方案来引领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

具体而言,持续淘汰过剩产能,倒逼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退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智能制造、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持续发力。

绿色转型一边是生产方式,另一边是生活方式。开展“全民减碳”行动,健全个人生活消费、交通出行、能源使用、旅游行为等相关碳足迹的核算,有效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方式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碳达峰、碳中和对地铁建设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地铁建设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和重大战略,关系到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维保等全生命周期和上下游全产业链的高效、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相信青岛地铁的建设,将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增添助力,城市生活水平也能“水涨船高”,为百姓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