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城”长 青岛174个项目全面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十年“城”长 青岛174个项目全面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十年寒暑,春华秋实。青岛勇立潮头,镌刻下砥砺奋进的足迹,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十年,是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的十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十年“城”长 青岛174个项目全面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更大的城市意味着更强的实力、更高的能级、更大的辐射力。近年来,青岛市更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建设,新建城市道路1500多公里,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00多万平方米,中山路片区等历史城区焕发新活力,4F级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启用,地铁总里程进入全国城市前十位,见山透海、推窗见绿的公园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今年年初,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启动,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加快建设。

174个项目

全面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城市发展,道路先行。

从盘旋相扣的高架,到平坦便捷的快速路,再到穿海而过的海底隧道,青岛市正全面加速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总投资2911亿元的174个交通设施项目着力畅通城市内部交通循环。2021年以来,青岛市成功打通未贯通道路50余条,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提速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加紧推进。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有序作业。多个续建项目按计划推进并完成节点目标。今年9月中旬,青岛市胶州湾第二隧道项目主体土建工程签约完成,开启全面建设阶段;10月14日,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完成首段沥青摊铺,标志着通车进入倒计时;与此同时,辽阳路快速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南京路拓宽改造、劲松五路打通等4项重点工程均如期开工;多条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一体化衔接,进一步拉大了城市的发展框架。

“轨道上的青岛”诠释着青岛速度。自2015年第一条线路开通至今,青岛地铁每年都有新线开通。目前全市已开通6条线路,全长284公里,运营128座车站,跻身我国城市地铁运营里程城市前十名。未来,青岛市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规划线路19条、872公里,将构建以“一环四线、三城三网、网间互联”为基本形态,城区之间45分钟可达、“三城”之间1小时可达的中心湾区轨道交通网络。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计数据显示,着力打造的“轨道上的青岛”,正在加快建设总里程219公里的11条地铁线路,建成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500公里。“轨道上的青岛”不断加速,将为整座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动能。

充分利用边角空地等空间资源,加大停车设施建设、探索停车资源共享,破解停车难题。青岛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推进120个公共停车场和11个公交场站建设,建成后可新增7万余个停车泊位。此外,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停车场开放共享,积极推进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开放共享,多渠道增加停车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向存量要发展

“腾笼换鸟”更新破题

“住了20多年的小区旧貌换新颜,墙体干净了,道路平整了,窗户也更换了,现在住着可真舒适。” 在青岛市南区南通路2号新改造的小区中,几位话家常的老人,感慨着小区改造前后的变化。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方方面面,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民生工程。青岛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改造1000个城镇老旧小区,启动改造73个城中村,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和主城区内的城中村改造。今年,青岛市启动了29个城中村拆迁和318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让利于民,精准施策,全市10个低效片区(园区)正在被加速激活。青岛市坚持把旧城旧村改造与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以10个低效用地片区开发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据青岛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先行启动的十大重点低效片区在建项目170个,开发利用低效用地1.68万亩,年内还将新开工58个项目,拟开发利用低效用地0.42万亩,全年将达到2.1万亩。产业空间的释放,正为城市焕新带来更多可能……

72个项目集中开工

焕发百年中山路新活力

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整个城市更新的动力和亮点所在。

春节期间,位于四方路-易州路附近的苟不理包子铺重新开业,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品尝。市民张女士也是其中一员,“包子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张女士惊喜地告诉记者。张女士从小住在附近,父母也曾在中山路工作,十几年前因为工作,便搬去了别的地方居住。“这里承载了几代青岛人美好的回忆,现在升级改造后建筑、道路都有了新的模样,同时还保留了历史文脉,充满烟火气,真好!”张女士说道。

重聚老城区的“烟火气”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踏上青岛的百年老街:广兴里、银鱼巷、济宁路人才公寓等更新工程正在与咖啡、酒馆、书店、民宿等新的时尚业态产生交集。而在整个街区,春和楼、亨得利、海滨、苟不理、天真摄影这些老字号也在城市更新的发展中与新兴业态实现跨时代的再组织。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推进中,也并不都是纳新。“迎来送往”是更新中的常态,在华联商厦、国风大酒店、中山商城、龙山地下商城退出历史舞台后,青岛湾广场正在徐徐展开。

今年年初,以中山路、大鲍岛为代表的青岛72个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集中开工。根据方案,青岛将开展总计约171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将配套实施55条、约25公里道路风貌改造提升,新建12个停车场,完成6个街心公园建设。

保护更新,规划先行。按照“分层规划、精准发力,逐一攻破”的策略,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到建筑单体三个层级的保护规划体系,推行“一房一档”“一路一档”,对里院、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实施整体性修复,真正实现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

重塑商业业态,传承历史文脉。青岛市历史城区积极导入“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今年以来,历史城区75个商旅文新项目开业运营,人气稳步提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

打造公园城市

推进60个山头公园整治

正值金秋十月,位于崂山区国金中心的口袋公园绿化苗木葳蕤生长、市民徜徉其中、空间布局设计精巧、彩色步道蜿蜒伸展……像这样“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正星罗棋布,充分利用边角“零碎地”,让市民在楼宇间“邂逅”美好。

“见缝插绿、拆违增绿、拆墙透绿。”

今年,公园城市建设作为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让青青之岛愈加葱郁、葳蕤。

目前,青岛全面启动60个山头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开工率100%。完成山头公园整治33个,占总计划的55%。

山头公园建设,增绿便民,让青青之岛永葆葱郁、灵动。作为城区的两大“绿肺”,太平山、浮山的整治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多处建设节点已初具规模。随着渐入秋景,市民已将太平山和浮山作为假日休闲娱乐的必游之地。截至去年底,青岛市共有各类公园731个,形成了“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口袋公园”等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

青岛市发起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将逐步推进“12131”系统工程。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还提出,将推进青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高标准建成一批城市公园、山头公园和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青岛的时代使命。回首十年,青岛的发展为城市升级、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青岛城市样貌不断更迭的十年。十年间,中山路、馆陶路等历史城区加速蝶变,老四方工业区、楼山后等重点低效片区持续盘活,城市骨干路网、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老旧小区、棚户区旧貌换新颜,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型、外延型向质量型、内涵型转变,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实现跃升。近年来,青岛还多次跻身“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而今,青岛进入全新的发展节奏,奋斗在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道路上。

原标题:十年“城”长 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