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少时立下从医的志向,到如今已从事心内科工作近三十载,他始终战斗在医院的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四个字不仅让他倾尽心血和时间,还长年承受着身心双重职业风险,只因为这一切都值得,便心无旁骛,一往直前。
他就是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邵一兵,一位用精湛医术撑起了心脏守护伞的“健康工程师”。
撰文/苏桐
审校/高涵
橘井四时春,杏林繁茂
在开始采访前,邵一兵刚结束一台手术,正在和患者家属沟通。病人家属的神情似乎有些焦急,但邵医生的耐心讲解平复了病患家属的心情。邵一兵说其实患者及家属就是想多知道一些信息,如果有个权威的医生能为他们解释清楚,患者的精神状态就会完全不一样。谈话刚一结束,邵医生又立刻起身去查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逐渐增多,心内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平均每年的急诊手术约有二三百台。从邵一兵记录的时间表来看,每周三为常规手术日,周四全天坐诊,周六的知名专家门诊隔周一次,难得的周日可能还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几乎是全年无休。
平日里邵一兵走出医院时往往已是月黑见路灯,即便如此,也有可能会被召回做急症手术,最多的一个月他被叫回医院二十五次。医生并不是超人,他们也只是在拼命努力的普通人,患者每一次的性命相托,他们拼得都是竭尽所能、全力以赴。
“看病是一门艺术。”邵一兵非常认同这句话。行医的艺术精髓,就体现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都能够从容应对,面对最坏的局面能够迅速做出决断。行医的医术魅力,也就体现在没有先例可循或者无计可施的时候,能够凭借医生的丰富经验,创造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2018年春节期间,医院外万家灯火,医院内却在上演着一出生死时速。一位97岁高龄老人因心脏骤停被送往医院,接收到病人后,包括邵一兵在内的四位医生、护士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对病人进行持续性胸外心脏按压。这项抢救工作对医务人员的体力是个极大的考验,每分钟需要保持100-120次的按压,按压的深度、手法必须到位,一般按压1至2分钟就要换人,才能保证按压的效果。
在这场与死神比速度的赛跑中,四位医护人员轮流上阵,但是老人的心跳一直没有恢复的迹象。“虽然当时老人没有心跳,但是一直有一点自主呼吸,这也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抢救的主要原因。”在医护人员手不停歇地按压了两个小时后,这位高龄老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心跳,第二天神志也恢复了正常。
邵一兵坦言,对于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很多时候都要靠医生大胆地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这样惊心动魄的情况对于他来说,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悬一颗济世救民的初心,成功拯救一名病患所得到的快慰,敌得过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
白衣秉丹心,细雨润物
邵一兵出生于医学世家。正是父母的医者风范和言传身教的家风像春风细雨一样滋润着少年邵一兵的成长,他也把治病救人、呵护生命作为自己终身的理想和事业。
每一位医师,要经过6年小学、6年中学、5年本科、3年硕士甚至3年以上博士的培养,才能披上白衣成为一名医生。为了完成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从医以来,邵一兵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钻研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013年,邵一兵被医院选拔去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研究院进修学习,在近两年的学习中完成了冠脉手术900余例,观摩TAVI(经皮、经胸)、Mitralclip、PFO封堵、房缺、室缺、主动脉缩窄扩张及支架植入等手术数百例。2015年初他获得了加拿大颁发的心脏病介入Fellow证书学成归国。
在回国后的两年时间里,邵一兵先后开展了十余项复杂冠心病手术,与相关科室一起抢救了十几名极其危重的心梗病人,使市立医院东院的急性心梗救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从青岛市市立医院到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研究院再到青岛市市立医院,邵一兵医生近三十年的从医历程也见证了心内科介入性手术飞速发展的过程,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手段在这20多年里不断成熟。
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手术”这个词带来的内外科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心内科最常见的心肌梗死介入手术就是通过血管用导管进行的微创手术。不过,由于这种手术是在X射线的帮助下所施行的,术中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因此医生必须穿上厚厚的铅衣。从头到尾的全副武装重达几十斤,对于邵一兵来说,这是生命之重,更是一份医者的使命担当。
医术就是医德,一个医生心中装着患者,一心一意为患者解除病苦,才会永不满足地钻研医术。“医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病人的顺利康复,希望我们可以不断精进医术,帮助更多的病人,挽救更多的生命。”邵一兵笑着说。
良师兼益友,薪火相传
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在临床工作基础上注重教学、科研工作,每年培养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泰山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3-4名,接收本科临床见习和实习生近百人。
科室的“传承”与“发展”是邵一兵最重视、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始终秉持着“传承”这个理念,为年轻人搭桥铺路。
邵一兵非常重视老师的身份,为了培养出有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优秀医学生,他长期重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改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为“床旁教学”,带领学生进行体格检查、病史分析到病例讨论,将临床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科室的医学生成长飞速。在邵一兵看来,把年轻人才培养起来,既是医院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患者负责。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能顺利接过接力棒的医疗精英团队,担负起为民造福的重任。
作为医生,他选择了刻苦与大爱,用仁心仁术面对每一位需要他帮助的病患;作为主任,他选择了责任与担当,心系科室的发展;作为老师,他选择了传承与奉献,把对新人医生的带教作为自己的每日必行。他就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主任医师——邵一兵。
近三十年杏林之路,邵一兵无愧于名医称号。在他眼中看到最多的莫过于患者的疾苦,在他心中思虑最多的是如何解决患者的病痛。工作之初,他立志用医术治病救人,然而今天,他早已将整个身心奉献给了患者,奉献给他毕生热爱的医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