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3位!95后人才青睐青岛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全国13位!95后人才青睐青岛

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下“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趋势愈加突显,社会各界人才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输送新鲜血液。

近日,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联合推出《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聚焦95后人才,探索95后求职者的流动趋势。报告公布了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青岛位列全国第13名,超过佛山、郑州、天津、合肥、沈阳等城市,在山东省内排名保持首位。

图片

京深沪位居三甲,青岛13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退潮、人才价值凸显的时期,以95后人才为代表的年轻人才群体,其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图片

纵观榜单,排名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单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以及实力较强的“新一线”城市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青岛位列全国第13位,在山东省内居首,排名全国第11位和第12位的则是西安和无锡。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吸引人才的“磁力”效应进一步突显,预示了中国未来人口流动的都市圈、城市群化趋势。

具体来看,青岛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45.7,仅比排名第12位的无锡低0.1,比排名第14的佛山、第15的济南高0.1,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2012年至今,青岛市人才总量约增加110万。其中,新增住青院士17人,总数达到85人;新增国家级人才364人,增长140%。

从榜单来看,青岛人才流入占比为1.7%,人才净流入占比为0.7%,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为1.8%,位列全国第15位;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为2.4%,位列全国第12位;人均可支配收入55905元,每万人专利授权数为57.1,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9.4,青岛在收入、创新和文娱方面,与一线城市还有差距。

人才强青

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生力军。近年来,“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活力城市”等正成为城市发展方式的新热词。

图片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增强人才集聚引力,实施“人才强青”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智力资源。在精准引才上求突破,发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聚才效应,完善项目驱动的人才招引机制,未来5年每年引才聚才25万人以上。

除了引才,报告中还对留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精心留才上强保障,着力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人才住房等问题,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化学校、国际化医院,为海内外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营造优质人才生态。

4月24日,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全市人才工作总体目标——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人才中心城市,建设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重要枢纽平台,构建一流人才发展生态。

会议上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围绕扩大基数、高端引领、凸显特色、赋能发展四个方面,制定了人才基数倍增计划、顶尖人才聚集计划、高层次人才提升计划、未来之星储备计划、青年人才招引计划、技能人才培育计划、海洋人才发展计划、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产才融合促进计划、人才服务支撑计划等十大计划。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一系列“引才”政策的加持下,今年上半年,青岛市人才总量突破257万,稳居全省第一;全市新引进青年人才4.35万人,其中,硕博研究生2567人,本专大学生4.1万人;在青高校大学生留青率38.4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

人才既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用得好。实现与人才的“双向奔赴”,青岛正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生动局面。

打造人才“强磁场”

在当前激烈的引才竞争中,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各城市聚才的基本面。

图片

但政策优惠也只是一时之举,只有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才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长久之计。毕竟,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

作为典型的旅游城市,拥有冬暖夏凉、环境优美等自然优势加成的青岛,多次被国内外机构评为宜居城市,环境牵引因素成为青岛人才回流的正向因素。

在社会环境方面,青岛还需完善在税收、签证、医疗、社保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增强来青人员的生活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

文化培育方面,青岛现有文化融合了海洋文化、啤酒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缺乏明确清晰的青岛定位。为此,需引导、培育具有青岛特色的青岛文化,形成明确的青岛人文印象,加强城市营销和城市品牌宣传,吸引外地人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