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应急管理局:整改问题隐患23.63万项,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市应急管理局:整改问题隐患23.63万项,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青岛市应急管理局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市政府决策部署,精准聚焦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主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持续稳定。

一、  坚持预防为主,做到安全生产“五个加强”

一是“大安全”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加强安委会建设,分管副市长任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增设危化品和海上安全两个专业委员会,会同市编办制定《市级部门安全生产权责清单》,涵盖36个部门171个行业领域1126项权责事项,构建起“1+21”(市安委会+21个专业委员会)的“大安全”架构体系,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合力进一步加强。

二是常抓严管长效机制持续加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2项创新措施,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制定《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整改治理责任追究办法》,关口前移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青岛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总监制度实施细则》落实,1257家重点企业安全总监应配尽配,我市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推行“三零e办”审批服务,办理“秒批”事项99件、“承诺制”事项119件。

三是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加强。深入开展“除隐患、打非法、治顽疾”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开展危化品、消防、工贸、燃气等领域专项整治,累计检查企业单位25.17万家次,整改问题隐患23.63万项。坚持联合执法、分级分类执法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推行“执法+普法”“执法+服务”。发挥专家作用,为188家危化、非煤矿山和工贸重点企业提供“会诊式”服务,排查治理隐患问题384项。开展企业安全管理要素评估,覆盖全市28家重大危险源企业,经验做法全省推广。

四是企业本质安全持续加强。创新实施“互联网+责任清单”,逐一明确责任部门,通过云端监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清单。大力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晨会”制度,每天早交班进行安全培训,企业员工“我要安全”意识大幅提升。在高危企业试点推进机器人巡检,在全市101家危化品生产和重大危险源企业开展“数字监管”,我市“数字危化”全国领跑,4月份全国召开线上现场会推广“青岛经验”。

五是社会共治模式持续加强。研究制定《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服务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实施办法》,规范和引导保险机构参与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完善有奖举报“吹哨人”制度,在企业设置有奖举报公告牌,发动企业职工积极参与隐患查纠工作。设立应急广播频道和《应急时刻》电视栏目,曝光安全隐患,宣传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意识。

二、坚持底线思维,夯实防灾减灾救灾“五项基础”

一是夯实监测预警基础。完善自然灾害会商研判机制,全年组织会商研判40次。建成一体化监测调度系统,慧眼卫星遥感火情监测系统全天候运转,6035名基层灾害信息员深入一线巡查,防火防汛等重要时段无人机适时巡航,全市123 个地震观测台站24小时运行。

二是夯实森林防灭火基础。制定《森林防灭火责任追究办法》,健全尽职免责和失职追责机制。督导加强林区水网、路网、阻隔网、监控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复杂地形山火灾害风场移动遥感监测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森林火灾现场气象和环境参数三维精细化遥感监测。成功扑救“4·19”崂山西麓等3起森林火灾,未发生次生衍生灾害。

三是夯实防汛防台风基础。修订完善《青岛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防汛领导责任。向社会公示市、区两级防汛防台风行政责任人,公开接受监督。组织开展极端天气极值应对推演,加密会商研判频次,发布预警和安全防范提醒短信398万条次,启动防汛预警响应10次,成功应对17次强降雨和台风“梅花”极端天气灾害。

四是夯实震害防御基础。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和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90个,国家、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88所。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详查地震灾害风险房屋建筑1050栋、619万余平方米。完成官路水库和第二条海底隧道以及地铁等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评估评审工作。

五是夯实基层减灾基础。制定《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以地方标准发布《青岛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累计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27个(其中国家级138个、省级90个、市级199个),创建数量全省第一。推进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工作,连续三年合计为市民投入保费6842万元、理赔4840万元。

三、坚持专常兼备,提升应急处置“五种能力”

一是智慧化应急提升指挥能力。建成一体化应急指挥中心,共享应用视频监控13万路,覆盖水务、气象、林业、旅游景区等行业领域。在全国试点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汇聚应用燃气、交通、供排水、桥梁、综合管廊、危化品监管、地震监测等八大领域60余项业务系统,实现智慧应急“一屏联动、一网统管”。

二是规范化值守提升响应能力。开展区市值班室标准化建设,10个区市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坚持上下联动、军地联动,进一步规范理顺突发事件信息处置。坚持联合值守,防火防汛等重点时段组织消防、水务、气象等部门实施“驻在式”联合值班,累计接报处置突发事件216起,做到及时、准确、高效、“零失误”。

三是实战化演练提升应对能力。印发《青岛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健全完善“1+59”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市区两级森林防灭火、防汛防台风、震害防御等“双盲演练”184次,参与市直行业部门安全生产应急演练9次,督导规模以上企业近45万人次开展演练1.4万家次。

四是专业化队伍提升救援能力。研究制定《青岛市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青岛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补偿办法》,建成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危化品、非煤矿山等14个领域403支2.5万人的救援队伍。制定《青岛市直升机起降点布局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成具备“安全巡查、宣传培训、应急救援”综合功能的基层应急救援站26个,破解基层救援力量薄弱难题。

五是全域化储备提升保障能力。建立《青岛市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目录》,构建“政府+市场”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119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累计储备应急物资20大类1074种,先后11次调运应急物资保障疫情防控工作。

去年三民活动,我局共收到市民建议4件,今年收到市民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390件,办结率均为100%。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走在前,开新局”“当龙头,作表率”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多短板弱项,如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安全风险管控不够精准;突发事件协调联动能力有待加强;社会共治效力不高等等。2023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应急力量。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三委三部”牵头抓总作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大安全、大应急”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风险研判、信息共享、指挥调度、协同处置、善后救助等全过程跨部门联动机制,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一体化指挥系统建设水平,打造“智慧应急”青岛样板。

二是强化制度执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八抓20条”创新举措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若干措施,综合运用前置检查、管理要素评估、会诊式检查等方式,督促落实安全管理、风险管控等措施。探索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对完成整改企业及时修复信用评级,变传统单向执法为宽严相济的“执法+服务”。强化社会共治,充分发挥安责险作用,推动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落实落细警示教育、奖惩机制建设和“吹哨人”等制度。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加快提升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处置、物资保障能力。推进“1+2+3”全域化立体救援体系建设(1即一套监测预警和指挥平台;2即救援队伍和装备物资两个保障;3即陆域应急救援站、海域救援、通用航空救援三个网格),打造“15分钟应急救援圈”,补强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建设省海洋灾害救援中心,优化直升机起降点布局,提高先进适用装备配置水平。

四是打造应急铁军。深入开展“五星级示范党支部”创建,打造“值得托付”应急党建品牌。树牢“没有满分就是零分”理念,强化“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牢守廉政底线,打造“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的应急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