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这是在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2023年经济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
在高层会议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背景下,青岛需要尽快找到切入点,这不仅关系到青岛能否开好局,还将决定其能否能实现“在全国争先进位”的目标。
在6日的中央高层会议上,围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明确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可以预见,在疫情防控形势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各地重心将重新回归经济发展。
非常之期当有非常之策。会上,针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在延续以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基调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将政策放在首位,表明国家层面仍将采取相关举措,刺激经济增长。而把财政政策放在最前面,意味着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或将继续成为各地挖掘有效需求的主要手段。
对青岛而言,这是可以向上争取的支持。今年以来,青岛已获得专项债额度488亿元,创历史新高。然而,相比于山东省超过3500亿元的额度,青岛争取到的支持力度并不大。
2023年作为青岛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第二个年头,相比于今年的开局,肯定要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以城中村改造为例,青岛市长赵豪志已经提出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如果能用好国家政策红利,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品质,还能利用改造后的土地,导入产业或修建人才公寓等,带动经济增长。
而在政策之外,6日的高层会议还从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明确了施力点。这些,同样与青岛息息相关。
如在扩大内需层面,重点强调了消费以及投资两个方面,这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两驾。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
12月2日,青岛召开全市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会上,赵豪志也强调了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同时抓紧梳理确定明年重点项目清单,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此前,青岛落地的潍柴、京东方以及奇瑞等项目,都称得上是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典范。而通过大项目的落地,也将推进青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目标相匹配。
当然,能够拉动投资的项目又不仅局限在产业层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可以拉动投资。
这一点,2022年的青岛应该深有体会。
今年前10月,青岛固投同比增长4.1%,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幅达到16.3%,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3年,青岛要加大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以更大手笔和更大魄力推进城市更新建设,通过扩大内需带动投资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吸引投资来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的方式,与前文提到的争取国家专项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不矛盾。
通常而言,前一种手段属于市场化的方式,将来不需要“还钱”,后者虽然是借来的钱,将来是要还的,但利率等肯定还是比较划算,在地方财政并不宽松的背景下,任何一点的优惠,其实都是赚到。
说完投资,再来看消费。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6.3亿元,同比增长0.7%,增幅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但由于疫情,消费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青岛市统计局官方发布的通稿中也提到:“疫情零星散发对消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一座以“三产”见长的城市,青岛如果能放大自身在消费领域的优势,不失为进位争先的捷径。因此,在全市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赵豪志也提到“要持续挖掘消费潜力,组织开展好促消费活动”。
再看对外开放,也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挂钩。
在国家层面明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身处对外开放最前沿的青岛,需要放大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战略的优势,并利用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平台,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6日的高层会议上,还出现了“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新提法。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势必要先提振信心,让实干家有施展才干的舞台、让市场主体愿意扎根、让人才能迸发创新创业活力。至于后续具体如何操作,则是留给“关键少数”的一道考题。
毕竟,非常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