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地区历史文化源流 以独特视角讲好“青岛故事”
青岛
青岛 > 文旅 > 正文

明晰地区历史文化源流 以独特视角讲好“青岛故事”

考古是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第一现场”。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以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为主要手段,获取了青岛地区大量古代物质文化资料,并对这批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全面提取考古资料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明晰了青岛地区的历史文化源流,以独特的视角讲好“青岛故事”,“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明晰地区历史文化源流 以独特视角讲好“青岛故事”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2012年加挂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办公地址位于市南区太平路11号,主要承担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及水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任务。2018年3月,取得国家文物局授予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具有独立从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研究工作的业务能力和专业资格。

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成立十几年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

“探源青岛”考古工程,填补了省、市多项考古工作空白,对青岛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历史时期的商周秦汉时期,直至宋元、明清时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文化演变发展序列。

黄岛大珠山旧石器遗址

黄岛大珠山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将青岛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5-6万年,出土打制石器、动物化石、植物遗存等标本共1000余件,是山东半岛为数不多的具有明确地层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即墨北阡遗址

即墨北阡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周代等不同时期丰富的遗迹遗物,揭露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小型聚落,包括房址、广场、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将青岛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历史推进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晚期。

胶州三里河遗址

胶州三里河遗址,早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近年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勘探,摸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地层堆积情况。该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大量珍贵文物,猪形陶鬶、黑陶杯等陶器制作工艺精湛。

胶州赵家庄遗址和黄岛台头遗址

胶州赵家庄遗址和黄岛台头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除发现较丰富的龙山文化时期遗迹遗物外,两处遗址均发现史前水稻田遗迹和遗物,证实了青岛地区是东亚史前“水稻之路”传播的重要节点。

城阳半千子遗址

城阳半千子遗址的考古发掘,首次在崂山西麓较大规模揭露了一处史前时期的聚落遗址,聚落布局清晰、房址朝向较为统一。出土陶鬶等陶器和石凿、石斧、石锛等大量石器,遗迹遗物年代多为龙山文化早中期。

平度东岳石遗址

平度东岳石遗址,是岳石文化唯一的命名地。岳石文化是商周时期东夷文化的代表,距今约4000-3000年。199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青岛市文物局联合开展了考古发掘,出土丰富的岳石文化遗迹遗物。近年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东岳石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摸清了该遗址的分布范围。

李沧古城顶遗址

李沧古城顶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商周时期东夷文化——珍珠门文化遗存,力证了商周时期青岛地区从东夷文化汇入中原王朝的历史进程。

胶州西皇姑庵遗址

胶州西皇姑庵遗址,主要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早年考古发掘出土有商周时期的鼎、尊、爵等青铜礼器,并出土有戟、戈、矛等青铜兵器,是周王朝在胶东地区扩张的前哨,是青岛地区融入中原文化的第一站。

2022年,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加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2021-2025)”重大项目课题组,今后将对该遗址开展深入发掘和研究。

城阳财贝沟墓群

城阳财贝沟墓群,年代为东周时期,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对该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研究,出土有鼎、匜、盘等青铜礼器,并出土有剑、戈、戟等青铜兵器,财贝沟墓群是东周时期青岛地区纳入齐国辖区的重要物证。

平度三埠李家遗址

平度三埠李家遗址,2021至2022年,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开展了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大量东周时期的墓葬、灰坑、水井等遗迹,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400余件套,并发现了战国时候的古陶文记录。东周时期的骨器加工业遗址和西周时期的卜骨,均是我市首次考古发现。另发现唐宋墓葬20余座,出土瓷器、铜器等近百件。

琅琊台遗址

琅琊台遗址是东周至秦汉时期重要遗址,2020-2022年,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对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发掘。在琅琊台台顶区域揭露秦汉时期大型建筑夯土台基,发现道路、踏步、建筑及排水设施,并发现一处东周时期的廊房式建筑基址。出土“千秋万岁”铭瓦当、铺地砖、陶豆等一批珍贵文物。秦汉时期夯土台基、建筑基址规模宏大,为高等级建筑遗迹。2022年度考古发掘,发现一处秦汉时期窑址群,出土大量秦汉时期建筑构件。这批遗迹遗物为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胶州市祓国都城遗址

胶州市的祓国都城遗址,是战国至汉代的都城遗址,据传明代在此养马,又称“牧马城”,遗址地表现存高度2-3米的城墙,城内出土铜洗、货泉、五铢等重要的遗物。

黄岛区土山屯墓群

黄岛区土山屯墓群,年代为西汉晚期,考古发掘出土了玉温明、玉席等高等级的随葬葬具、保存完整、统计翔实的文书木牍,以及玉印、玉带钩、铁剑、竹木杖和漆器等保存完好、制作精美的随葬品。墓中出土复杂精巧的木构窗棂,是西汉晚期琅琊郡中下层官吏生前生活的写照,出土的大量青瓷器也是与江浙地区贸易往来的见证。

即墨故城和六曲山墓群

即墨故城和六曲山墓群,2016年和2018年进行了即墨故城和八里庄汉墓的考古发掘。其中,即墨故城的发掘,揭开即墨故城沉默千年的神秘面纱一角。八里庄汉墓出土彩绘陶俑为胶东地区首次发现的西汉时期陶俑,玉印的发现也证明该处可能为西汉晚期金氏家族墓地。

板桥镇遗址

板桥镇遗址,2009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大型衙署建筑遗址,以及大量宋金至明清时期的瓷片、铁钱等,再现了胶州板桥镇在宋金之际作为港口城市的繁荣景象。

明清海防遗迹

明清海防遗迹,主要包括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浮山所、夏河所等明代海防卫所,以及为数众多炮台、墩台遗迹。2021年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开展青岛地区明清海防遗址调查工作,重点复查和新调查遗迹点共64处,其中新发现遗迹点18处。摸清了青岛明清海防遗迹的现状和分布情况,为海防遗址保护、研究、规划和全省“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料。

金口港遗址

金口港遗址,2020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深入的考古调查勘探。基本搞清了金口港核心地带码头设施、作坊区、客栈区、商铺区、宗教信仰活动区、居住区等功能分区。发现大量明清时期瓷片,及油碾盘、磨盘、商号票券等较多代表金口港贸易的商贸遗物,发现南里、凤凰等43个因港而兴的古村落,充分证明了金口港在南北方贸易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胶东机场、青岛西客站、疏港高速、青岛地铁、潍莱高铁、黄水东调、青潍高速等100余项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确保了各项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做好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发现了大量文物考古基础资料,多项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的考古发现。自2010年以来,已在青岛海域开展近100万平方米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同时,还积极配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参与了“致远舰”、“经远舰”等全国其他地区的水下考古工作共20余项,开展了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水下疑点23处,采集到武器弹药、扇叶等文物100余件,对研究一战时期中日德胶州湾海战提供了重要实证资料。

2022年度,派员参加了南海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山东威海靖远舰水下考古等水下考古工作,并配合市文旅局开展了“北海基地二期共建签约仪式”相关工作和海丝申遗工作。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开展了东海岸水下文物资源调查和物探调查工作。

作为科研单位,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一直注重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不断推进动植物标本检测、漆器检测、木材检测、体质人类学、古DNA测定等多学科研究。先后编著出版了《青岛考古(一)》《青岛考古(二)》《琅琊墩式封土墓》《胶州板桥镇遗址考古文物图集》等著作,专业人员在《考古》《考古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文物报》等刊物、书籍上发表学术论文共30余篇。《琅琊墩式封土墓》被评为“山东省考古学第三十三次优秀成果壹等奖”。2022年,积极推进了《青岛考古(三)》的编辑出版。

近年来,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多项考古工作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其中,土山屯墓群发掘项目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入围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奖、“2017年度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平度八里庄汉墓考古发掘项目荣获“2018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琅琊台考古发掘项目连续荣获2020、2021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和“2020-2021年度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参与的明清海防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获“2021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奖”。

一直以来,基建考古的模式是基建单位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由基建方向文物部门履行考古钻探和发掘报批手续,再由考古部门开展考古工作,对基建单位来说,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后,考古手续的报批,增添了工作程序,考古工作也拉长了基建工期。

2021年以来,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积极配合市文旅局推进“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编制工作,积极配合市文旅局推进了《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的实施意见》的研究、完善工作,并根据考古前置工作需求,配合市文旅局人事处推进了单位扩编工作,增加8个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数由20个增至28个。

在开展各项考古工作过程中,广泛开展公众考古活动,通过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齐鲁网、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青岛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等新闻媒体或报刊广泛宣传我市考古工作成果。

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纪录片《琅琊汉墓发掘记》《青岛汉墓发掘记》,在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与市博物馆联合策划并成功布展“探源青岛”考古成果展。组织开展了考古现场开放日、“考古知识进校园”“水下考古进校园”等多项服务大众的活动。通过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增进了市民对考古工作的认识,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原标题:历史文化名城 |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以独特视角讲好“青岛故事”

来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