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山东A股企业市值第一城
青岛
青岛 > 商业 > 正文

青岛:山东A股企业市值第一城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上市公司在各行各业及所在地区贡献、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是影响各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之一。

截至2022年11月底,青岛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7835.01亿元,反超烟台跃居全省第一,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在山东的双“登顶”。

不过,在取得可观成绩的当下,青岛还要清醒认识到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上市公司总体规模不够大、上市公司龙头带动作用仍需提升等问题。

齐鲁财研社第861期

撰文/高涵

审校/于莹

山东市值第一城易主

1993年是山东资本市场元年。这一年,青岛啤酒先后发行H股及A股,成为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公司,也是山东首家上市企业。21世纪前,青岛仅有6家企业上市,其中传统的“五朵金花”占据4席。彼时,制造业是全省发展的主流,青岛在资本市场上的脚步渐渐放缓。

长期以来,山东A股版图处于济青烟三核引领的态势。在激烈的竞逐中,三强格局不断变化。

自2011年5月正海磁材上市之后,烟台A股上市公司数量超越了此前多年一直保持第一的济南,并稳坐头把交椅长达9年。2019年,青岛在资本市场开启逆袭,新增A股上市公司9家,与广州并列全国第6位。

2020年7月,酷特智能深交所敲钟成功,青岛成功超越烟台,成为山东省内上市公司最多的辖区。2021年,青岛更是新增上市公司15家,首次突破两位数,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四,还创下了10天内新增4家上市公司的“青岛速度”。

截至目前,青岛境内上市总数达63家,稳居全省首位,烟台、济南以50家、44家紧随其后;青岛在A股各板块上市的公司数量均领跑全省。

尽管青岛在数量方面保持了两位数的领先优势,但烟台凭借化工行业龙头万华化学的强势拉升,以及百亿市值上市公司的中间支撑,长期占据省内市值龙头。

2021年2月4日,万华化学成为山东首家市值超过4000亿元的上市公司。青岛虽也拥有千亿市值上市企业,但在百亿市值区间的数量要远少于烟台,即缺乏市值较高的头部企业、新增上市公司总体市值较低。

从2020年的800多亿元缩小到2021年的100多亿元,再缩小到今年前三季度的53亿元,青岛逐步缩小对烟台的市值差距,但山东市值第一城的位置还牢牢被烟台掌握。

最终的变数来自外部,今年四季度鹏博士、华铁股份把注册地迁入青岛,而这方面是烟台的短板,近年来鲜有上市公司把注册地迁入。两者合计市值增量超百亿,远大于两城的市值差距。

青岛依靠企业总体数量暴增,烟台依靠单体上市公司强壮,进行山东资本市场领头雁位置的竞争。最终,青岛上市公司以数量多、总市值高、能够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等优势实现了逆袭。

闯关资本市场的新引擎

青岛资本市场的厚积薄发,很大程度是依靠民营制造业底蕴积累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理顺,培育了丰厚的资本市场蓄水池。

今年以来,泰德股份、科捷智能、三柏硕接连登陆资本市场,折射出青岛近年来在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着力布局。国新健康、鹏博士、华铁股份迁址青岛,其对青岛的青睐,离不开青岛产业链配套的完善、融资渠道的拓宽、政府提供的优良环境等。

此外,盘古智能、大牧人、豪江智能、歌尔微和雷神科技已过会,即将登陆资本市场,20余家企业辅导备案。IPO后备军团实力雄厚,青岛有望进一步扩大省内领先优势。

数量的胜出反映出青岛民营企业崛起速度加快,但不能掩盖结构性问题。市值代表着市场对一家上市企业盈利和增长潜力的评估。从这一维度来看,青岛的上市企业存在断层现象。

青岛上市企业体量偏小。数据显示,青岛上市企业2021年的平均市值只有150.61亿元,落后于烟台的193.88亿元、潍坊的164.66亿元。当年末,市值低于30亿的青岛上市公司有15家。

假如放眼全国,青岛的市值短板更加明显。根据wind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GDP与青岛处于同一等级的宁波A股上市公司总量达107家,总市值近1.47万亿元;无锡A股上市公司总量也达到103家,总市值近1.58万亿元。

而目前,青岛上市公司总市值不足8000亿元,且小规模的上市公司居多,抗风险能力较弱,引领带动的力度有限。

细究无锡和宁波在资本市场中名列前茅,其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是主要原因。与这些城市相比,青岛更应勤修内功,培育辖区内的上市企业,做强、做大、做实。

上市公司市值是产业结构的缩影,青岛上市企业的产业分布更加传统,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和小众细分领域,缺乏资本关注。而且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商业模式方面缺乏明星企业,使得青岛企业缺乏资本青睐,也影响区域的产业布局。

深耕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捷智能、从事MEMS器件及微系统模组研发的半导体公司歌尔微电子、跻身国内电竞计算机硬件产品领域第一梯队的雷神科技、布局光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独角兽宸芯科技……随着青岛一批批“硬科技”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加速涌入资本市场,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推动着城市产业和经济进阶。

但对青岛而言,眼下这股力量还不够强大。短板就是空间潜力,青岛亟需在培育上市公司数量、做大上市公司规模上寻求更大突破。

生态营造涌动上市潮

上市企业是质量、品牌和竞争力的代名词。对于青岛这种上市企业“头部效应”不明显的城市而言,进一步发力资本市场亦是必经之路。

上市公司成长速度的背后,除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日益高昂的积极性,也缘于政府有关部门持续挖掘与扶持。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不断刷新纪录,与青岛高度重视梯度培育,形成充足拟上市企业梯级储备密不可分。

发挥政策的引导放大效应,结合企业上市需求,青岛出台了“真金白银”的鼓励政策,比如将市级企业上市奖由3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各区(市)也纷纷出台奖励政策,最高奖补达到1500万元。今年又在去年补助政策基础上及时升级,将北交所挂牌企业纳入上市补助政策范围,有效降低了企业上市成本。

今年,青岛成为北交所服务基地山东首站,自此,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成为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 “全牌照”服务基地,为企业提供了引进创投风投、股改、辅导、上市等全流程服务。此外还通过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等,提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10月21日召开的青岛市企业上市工作推进会上,青岛正式发布了全国首创推动企业上市“十项工作机制”,117家企业纳入上市和拟上市企业首批“白名单”,严格把控准入门槛,定向重点培育,动态优化调整。青岛不断挖掘充实重点拟上市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从268家增加至442家。

在“培育一批、辅导一批、排队一批、上市一批”后备梯次发展格局的带动下,更多优秀的上市青企“新生代”将成为青岛经济不断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升级方向,而上市后备军团的质地和行业分布,则照见了城市的产业未来。合力之下,资本市场与青岛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双向奔赴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