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大代表林夕宝:建议加强青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防抗风险能力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市人大代表林夕宝:建议加强青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防抗风险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韧性城市理念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也把韧性城市带入大众视野。

青岛市人大代表林夕宝:建议加强青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防抗风险能力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快速恢复。它是指城市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凭借自身能力预防及减缓各种压力和冲击,并且迅速从中恢复的城市类型。城市充满“韧性”,不意味着完全避免灾害,而是指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加强对灾害特征和城市防灾能力建设的认知,达到适应灾害的目标。

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理性的思考。那就是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向建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转变。建设韧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在要求。

青岛要加快打造韧性城市,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应对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中暴露出的超大城市治理短板,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为谋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打下坚实的安全保障。具体建议如下:

一、留足规划冗余,增强基础设施韧性。预留青岛应对风险的弹性空间,增强各个区域应对灾害的可行性,提升办公、商业等建筑和居民小区的安全和健康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各个街道社区等公共空间功能和管理机制等,提高青岛遭遇突发灾害时的冗余度。结合青岛市建设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将一些设施纳入应急场所范畴,如借鉴方舱医院经验,结合青岛市特点和人口规模,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宾馆酒店预留改建改造空间,预留水、电等设备接口,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进行高效的功能和空间转换,形成在紧急状态下可以迅速启用,具备人员疏散、避难、隔离,物资储备及政府指挥等作用的空间。

二、提升青岛市基础设施韧性,筑牢生命线系统。充分考虑青岛市政基础设施,包括水系统、电力系统、燃气系统等设计配置的冗余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关键设施的设计、设防标准,提升各系统的灾害承受力。大力实施水气热、电力等地下管线改造工程,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设施布局的模块化、网络化以及可替代性水平,提高风险时期设施利用的安全性。

三、提升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治理韧性。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建立以职业救援队伍为主、专业志愿者为辅的多层次社会化队伍保障体系。依托社区组织建立志愿者队伍,由所在社区进行属地管理,关键时刻能够及时调动。激发民众热情,促进民众参与。广泛宣传应急避难、紧急救险知识,定期组织社区演练,提升人民群众自救能力。形成专业部门引领协调、社区群众人人参与、干部群众群防群治的局面。

四、加快建设快速反应的智慧城市。以新基建为动力,加快建设“泛在连接、高效计算、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关注5G、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设施建设,健全智能管廊巡查系统,守护地下安全。打造韧性城市数据库,汇聚青岛市人口、医疗、交通、自然灾害、防灾设施及应灾预案等各种信息,构建以物联网+智能预警、大数据风险评估、智能监控指挥处置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安全监管的深度融合。

五、推进社区微基建,打造韧性社区生活圈。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元,结合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配置应急避难场所,保障防灾绿地的均好性、防灾据点的有效性和生命通道的完整性,实现应急避难全覆盖。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做好日常风险源监测,构建融基层党组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在内的风险联动处置机制,提升社区组织协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