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两会观察 | 报告中“加快”出现70次!紧迫感十足!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两会观察 | 报告中“加快”出现70次!紧迫感十足!

年终岁末,青岛提前“交卷”。

2022年12月29日,在青岛两会上,市长赵豪志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并回顾了2022年工作成绩。

随着防疫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提振市场信心成为各地2023年发展共识。在赵豪志所作的这份15000字报告中,“加快”一词出现70次,“推进”一词则出现63次,两者共同构成2023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反映出了青岛发展的刻不容缓。

此情此境下,青岛罕见地将扩内需列为2023年重点工作之首,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恢复和扩大消费,其优先级甚至高于实体经济以及城市更新。

凰探第1053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于莹

紧迫感十足的青岛

难言轻易的发展形势下,青岛实现了一年迈过一个千亿台阶的目标。

前三季度,青岛GDP就已突破1.1万亿元,增量713.68亿元,按照这样的态势,全年有新的突破应该是比较有把握的。只是,四季度疫情的冲击,多少影响了翘尾效应的出现。

比照2021年数据,青岛今年完成GDP增量将在千亿上下。换句话说,第四季度延续甚至扩大了前三季度的增长态势,青岛经济能够稳住,实属不易。

不过,成绩已是过去。去年两会,青岛提出“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将力争迈上2万亿元台阶”的目标。还有四年,青岛需要完成将近5000亿元的增量,面临的压力依然不小。

透过报告,也能直观感受到青岛的紧迫感。报告中共出现70次“加快”,与去年持平;63次出现的“推进”,则比去年多了9次。

如加快打造“六个城市”、加快年度投资2045亿元的1276个重点项目建设、在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上持续用力、推进深层次改革等。

“六个城市”是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的城市未来五年发展目标,项目、城市更新建设以及改革等都是事关城市发展能级的核心要素, 在这些重点工作前面冠以“加快”“推进”等词汇,更能直观感受到青岛在新发展形势下,迫切想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平心而论,当防疫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包括中央层面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都意味着发展重心回归经济发展是各地2023年的“常规操作”。

因此,青岛选择持续聚焦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作风能力建设等工作,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在寻常之中总会蕴含着一些不寻常。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会列出当年重点工作。此前三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排在首位的重点工作分别是投资、科技创新以及实体经济。

围绕2023年的重点工作,青岛明确要在12个方面持续用力。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在扩内需稳增长上持续用力”。报告中提到,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特别是消费,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实施消费扩容升级行动,并表示要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实际上,这与中央提出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相契合。

此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排在首位的目标也是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尤其是在经过疫情的冲击后,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则是促进消费。

放到全国城市层面,三产也是青岛的一个比较优势。

但受到疫情影响,以消费为代表的三产承压。这一点,也反映在了数据上。 2022年前三季度,青岛餐饮收入实现422.2亿元,同比下降3.3%。

基于此,报告中提出要出台实施提振接触性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加快恢复。

餐饮正属于“接触性消费”的范畴。这意味着青岛将结合防疫政策的调整,积极引导线下烟火气的恢复。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将新引进知名首店、品牌店、旗舰店100家以上,这同样也有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市场信心的考量。

从更长远来看,山东已明确支持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青岛也提出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不论是报告中提到的营造消费氛围,还是丰富消费业态,都将增添青岛达成目标的胜算。

只是,经过疫情的冲击,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能恢复多少、又有多少市场主体愿意坚守,尚不可知。 对青岛而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首先就要做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才能让外界看到青岛抓消费的诚意。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

如果说将消费列为2023年重点工作的优先级,是青岛对内激活发展潜力的举措。那么,作为一座经济外向型城市,外贸同样也是青岛需要抓好的一项工作。

12月6日召开的中央高层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也曾明确,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同样也是得益于防疫政策的调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一场“外贸保卫战”已经悄无声息打响。

身处对外开放最前沿,又拥有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优质对外开放平台加持,在外界看来青岛发展进出口贸易似乎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殊不知,相较于经济总量的贴身肉搏,青岛与宁波在进出口方面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出口方面,2021年宁波出口总额达到7624亿元,而青岛则是4921亿元,两地间的差距近三千亿元。

既然青岛已经提出“在全国争先进位”,宁波肯定是青岛不能回避的一个“对手”。如果能拉近两地间外贸,尤其是出口方面的差距,将为青岛实现进位,增添筹码。

在作报告时,赵豪志也提到要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贸易强市”的说法在此前较少被提及,算得上是青岛近年来难得的“高调”。

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中提出:

组织开展“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专项攻坚行动,加大对赴境外参展、海外营销支持力度,力争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增开赴境外航班航线和商务包机。扩大汇率避险等政策覆盖面。推广“前展后仓、展仓一体”新型海外仓模式,争取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大幅增长。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这其中,“加大对赴境外参展、海外营销支持力度”,会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在刚刚落幕的卡塔尔世界杯上吸睛无数的海信。

作为青岛龙头企业,海信近年来连续赞助了世界杯、欧洲杯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赛事,在提升企业全球影响力与海外市场份额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强了青岛制造的名声。

对青岛而言,应该鼓励更多企业“出海”,持续提升青岛在全球的影响力。

再者,报告中提到的“增开赴境外航班航线和商务包机”,其实可以视作与组织开展“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专项攻坚行动相搭配的一套“组合拳”,都有拓展海外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意图。

毕竟, 只有订单增加了,才能带动进出口总额提升,这是青岛由外贸大市晋升外贸强市的核心。

且与 上文提到的布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类似,市党代会报告中曾提到要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相较于国际贸易强市,中心城市无疑量级更高,竞争也更加激烈。

因此,青岛提出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应该也有为之后初步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增添筹码的考量。

当然,不论是抓内需还是促外贸,归根结底还是要有实干的行动做支撑才行。

尤其是在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 的预期目标之下,等不起、坐不住的青岛,唯有实干才能兑现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