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集刷屏,青岛如何“出圈”?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黄河大集刷屏,青岛如何“出圈”?

进了腊月门,年味铺满集。在山东,有一种情结,叫“赶年集”;在今年,有一种传承,叫“黄河大集”。

青岛是一座为大集申遗的城市,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大集,保存的是这片土地的人间烟火。在这里,能品到正宗的青岛味,闻到地道的烟火气,看到传统的乡土景,遇到质朴的青岛人。

城市心观察第886期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黄河文化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需要载体。

在乡村,大集不仅仅是一个集聚卖和买的市场,也是一种精神符号,是乡亲们的社会交流需求,是日子的句点。大集是有灵性的,有了大集,生活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举办“黄河大集”,可以有效支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2022年12月23日,山东召开“黄河大集”工作推进会,由省委宣传部等13部门共同组织的“黄河大集”春节季相关工作启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打造独具黄河特色、山东特色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民俗、新业态、新品牌。

如今赶大集,买的是特色,看的是文化,承载的是记忆,还有我们内心深处放不下的情怀。

传统朴素的李村大集,是青岛市李沧区贸易传统、商业文化、民俗文脉的传承。早在商周之前,李村河滩就是人们交换生产工具、种子和日用品的临时性贸易场地;《莱州府志》所载表明,“李村集”在明万历年间就已闻名遐迩。

李村大集堪称青岛“第一集”,民间俗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大到几十万元的小轿车,小到针头线脑碗筷杯勺,应有尽有。大集一直传承着民俗,以物美价廉和商品的多样化著称,每逢农历初二、初七开集,一片繁荣景象。如今,被收入市级非遗的李村大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

形成于清朝初、位于崂山区的王哥庄百年大集,规模大、商品多、人气高,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海味”十足。干海鲜是一大特色,更不乏品种繁多、刚捕捞上岸的新鲜海鲜,足以让人挑得眼花缭乱。因而大集虽然距离青岛市区不近,元旦假期仍吸引了许多市民到这里赶年集、办年货,许下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举办“黄河大集”,是为了更好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把优质的农副产品送进城市社区,把地道的正品正货带到广袤农村。集市,不仅仅是一个买和卖的交易平台,更是沟通城乡、促进交流的情感纽带。

1月3日,青岛浮山巷“黄河大集”年货节新年第一集在市南区香港中路街道浮山巷举行,大集为期10天。据了解,园艺市集已经被列入“黄河大集”活动,集市上的产品均为区市优质特色的农林牧渔产品,通过零距离展销、面对面推介实现供销两旺,助农增收的同时让居民享受实惠。

“黄河大集”既是供需对接的“贸易大集”、服务民生的“惠民大集”,更是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好品大集”“年货大集”。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首要任务便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逛“黄河大集”,寻“山东好品”,品齐鲁文化,“黄河大集”是打造消费场景的创新探索。

举办“黄河大集”,是山东推进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具体举措。建设沉浸式沿黄文化体验旅游廊道,让“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亮丽名片,星罗棋布的“黄河大集”在其中最接地气也最有人气。

喜庆的胶州秧歌拉开为期40多天的新春集市序幕。1月7日-2月21日,上合示范区、胶州市政府联合举办黄河大集:亿惠青岛消费年“嗨Go上合”2023新春消费节,“品上合”“逛大集”“享年味”“聚惠购”“畅游乐”“趣运动”“保健康”“行攻略”“安心住”九大主题版块汇聚“商旅文体、购食游乐”,着力集聚全球优质消费资源,加快构建特色消费场景。

在这里,不仅可以赏传统年俗,还能买到土耳其杏干、印度手工艺、阿塞拜疆红酒等近百种异域特产,实现足不出户“畅买全球”。同时,胶州携手政商银企,全城联动,通过推出“真金白银”消费福利,以及线上线下近百场促销活动,推动消费市场人气回升、烟火升腾。

据悉,今年春节期间,青岛市将举行“黄河大集”系列活动,通过“线下大集+线上带货+宣传推介”方式,打造既具青岛特色、春节特色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

好品共享、文明互鉴,传统年货推陈出新,东西文化碰撞出了烟火升腾,熟悉的人间烟火气和浓厚的年味儿在青岛集市间涌动、蔓延,折射的是消费升级,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彰显着经济社会日渐涌动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