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微观基础,其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尺。
青岛是活力澎湃之城,近5年生产总值跨越5个千亿元台阶;与之相应,2022年5月23日,青岛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0万,仅5年半实现翻一番。
撑起青岛万亿GDP的200万余户市场主体,对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
市场主体连接着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牵动着税收、就业等多个领域。
2019年-2021年,青岛全市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9%、13%、8.3%,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分别为52.5%、57.5%、59.8%。一大批民间投资项目拔地而起,成为青岛稳住经济基本盘、加速需求潜力释放的重要引擎。
面对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2022年,青岛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62545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占比40.57%、个体工商户占比59.19%,市场主体总量实现上扬并保持较高活跃度。
增量里,占比近六成的个体工商户既直接服务人们生活、畅通消费微循环,又发挥着吸纳就业的渠道作用;而创业带动就业特征明显的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力更强。
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也支撑了政府财力的稳定增长。2022年,青岛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3.2亿元,财政收入增幅、税收增幅和税比三项指标预计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由此看来,200余万户市场主体推动了青岛市经济总量、城市财力稳定增长,承载了数百万人就业的基本盘。
在刚刚结束的山东两会上,“扎实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被列为省政府报告中2023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到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并明确点名青岛“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截至2022年底,青岛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050886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比98.30%。其中,优质中小企业虽然目前体量和规模不大,但未来有望以在某一领域的长期积累、做深做透塑造起门槛优势,激活青岛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中小企业里的佼佼者,“专精特新”等高成长性企业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青岛市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654家,跻身全国“专精特新十强城市”第八位;拥有省瞪羚企业220家、省独角兽企业8家;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12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位列全国第五、北方城市第二。
青岛突出培强育新,努力打造民营中小企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专做精“专精特新”企业,做新做优“四新经济”企业,融通融合大中小企业。
去年,青岛印发《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推动实施“倍增”工程,着力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两条阶梯式培育体系,构建起全市优质中小企业孵化育强梯度发展体系。
全国首场“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大会、24条产业链链主与中小企业开展“卡位入链”行动、专精特新企业新品发布会、“借力扬帆”卡位入链技术对接活动、民营经济创意会……大企业主动开放场景,产业链中小企业锚定关键节点“卡位入链”,已成为青岛的常态化安排。
另一方面,乘着资本市场的东风,越来越多青岛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过去一年,青岛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2家,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0家,稳居全省首位,其中九成新上市及过会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截至目前,青岛在证监会及交易所待审企业13家,在证监局辅导企业20家。
增量领跑、市场主体的培育壮大,与青岛制度创新、流程简化、全程网办所营造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2022年,青岛在全省率先建成企业开办及注销智能一体化平台,创新推出企业开办“索引式”智能推送、“嵌入式”填报指引、“自助式”智能客服等“六式”服务;推出“青易办”掌上平台,青岛市成为全国首个企业登记注册全链条“掌上办、零材料、智能审”的城市,大大降低了市场主体“新生”的门槛。
同时,青岛不断释放减税降费、普惠金融等政策利好,让助企纾困的“及时雨”,精准浇灌到民营和中小企业。
青岛去年密集推出四批次“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42条、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89条、金融10条等“一揽子”财税政策;推出抗疫情促发展“暖企行动”20条措施、“赋能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17项举措,优化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工具。
凤凰起丹穴,独向梧桐枝。重塑办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青岛在培育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上没有停歇,这也是200万余户市场主体“用脚投票”青岛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