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闭幕后首次经济调研,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去了城阳。
3月20日,陆治原到城阳区调研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工作。期间,他分别前往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中电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青特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海利尔药业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陆治原在调研期间也明确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产业。换言之,就是实体经济。
而梳理陆治原此行走访的四个地方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一家央企在青岛落地的一个产业园区、一个科研机构以及两家本土民企,与青岛围绕振兴实体经济要打好的“四场硬仗”直接关联。
先来看中电科,这是一家与青岛渊源颇深的央企。此前,其已在青岛落地了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22所、仪器仪表公司等项目。
眼下,青岛在项目招引工作中,更加注重寻求与既有合作伙伴的增量合作,中电科正是其中的代表。
2021年3月,青岛市长赵豪志带队赴京走访期间,曾拜访时任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肇雄,双方就深入合作达成共识。
次年9月,市委书记陆治原在北京走访期间,同样前往了中国电科集团,期间双方也明确将 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合作,推动已有合作板块做大做强。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
而陆治原此次前往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也反映出青岛振兴实体经济的思路—— 更注重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 。
期间,陆治原提到要持续推进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瞄准主导产业,高水平打造一批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持投资强度,加快实现“腾笼换鸟”。
公开资料显示,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计划总投资123.2亿元,项目总占地约1526.62亩,总建面约117万平米,计划建设厂房及科研楼、配套中学、小学,将做大做强数字电磁信息产业。
此前,在城阳区发布的2023年重点项目中,便包括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项目。同时,这一项目也是城阳区重点打造的低效片区拆迁改造项目。
日前,夏庄街道发布的信息中,也透露出了项目相关进展:
从入户评估、出具报告、协议签订到启动拆迁仅23天,冲出了拆迁腾地的“高速度”,为大项目落地开工赢得宝贵时间。拆迁面积8.7万平方米,腾出土地170亩,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陆治原来项目现场调研,既是对项目前期推进的肯定,更代表了青岛市层面对产业园区建设持续的关注和重视。
而此次陆治原调研的中电科旗下在青落地的另一个项目22所,则代表了青岛对于创新的重视,这背后更能看出青岛迫切想要提升自身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今年2月播发的山东新闻联播中,在介绍22所时提到,这里正进行新一轮电磁通信技术测试,而他们所研制的定向仪和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装备,也是保障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着陆安全的关键技术。
基于此,陆治原也在调研期间特别提到,要发挥科研院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产业园转化和产业化。
显然,在陆治原看来,产业园区与研究院所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要在青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实现协同向前。
图片来源: 青岛新闻
再看陆治原调研的另外两家企业青特和海利尔,这两家相似之处颇多:都是青岛本土企业,也都是民营企业。
去年9月发布的2022年青岛民营企业100强系列榜单中,青特与海利尔分列第15位与第58位,而在制造业10强榜单中,两家企业分列第1与第8位。
可以说,在青岛振兴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这两家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此前,陆治原就曾多次为民营企业“站台”。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陆治原更是直言: “民营经济发展得越好,我市实体经济就有更大活力,青岛高质量发展就有更强支撑。”
虽说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于产业,但产业的主体终究还是企业。这其中,又以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最具代表性。
图片来源: 青岛新闻
补充一个细节,陆治原在青特以及海利尔调研期间,均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企业发展现状。
当然,不论是招引中电科这样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还是培育壮大本土民营企业,都离不开发展氛围的营造。
毕竟,政策优惠只是一时的,环境的塑造才是持久的。
而眼下,全力以赴抓好经济运行的青岛,也将更多精力投注到营商环境的优化之中。
先是全国两会闭幕后召开的首场会议,主题直指营商环境,再是召开全市全市“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总结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后又出台《关于“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
不到一周时间,青岛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表明青岛“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更可以视作青岛对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再加码。
而在此次调研期间,陆治原也特别强调:“要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加强惠企政策兑现落实,主动服务企业、积极排忧解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