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GDP万亿俱乐部持续扩容,越来越多“圈里”的城市,已将目标瞄向“两万亿”。不同于“万亿”,“两万亿”代表城市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也更契合国家强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以青岛为例,市长赵豪志在去年市“两会”上提到,要力争用5年时间,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台阶。而随着2022年全年GDP正式公布,意味着青岛要用4年时间完成超过5000亿元的增量。
一边是数据要达标,另一边则是要有切实的提升。双重压力之下,青岛主政者也在通过密集的部署,探寻这座城市承压向前的动力。
1
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
今年以来,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已多次强调青岛的三项重点工作: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其中,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始终都是重点工作中的首选项。
2022年,青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这样的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位,与宁波持平,表现尚可。
但同样也要看到,在从规上工业上升到覆盖面更广的二产后,青岛不论是增加值还是增速,都被宁波甩出了一段距离。在“争先进位”压力下,提振实体经济已成为青岛必须要补强的一块“短板”。
而在全国两会归来后的首次经济调研中,陆治原也明确了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于产业。
为此,青岛提出要打好“四场硬仗”,涉及 “新制造”建链强链、“新服务”融合提升、“新园区”释能增效以及“新项目”持续扩量 四个方面。
特别是产业园区,这是青岛近年来在实体经济领域发展思路的一个最明显转变——更注重放大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而在两会后的首次经济调研中,陆治原所前往的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不仅涉足青岛重点发力的新兴产业领域,背后也有中国电科集团这样一家实力雄厚的央企加持。
诚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青岛在招商引资方面表现得不错,京东方、奇瑞等大项目屡有落地,但在本土企业培育上,却鲜有“新星”涌现,这也是青岛需要警惕的一点。
再补充一点,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中,共有三家注册地在青岛的企业入围,分别是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以及海湾化学。
稍显遗憾的是,这三家企业都属于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之列。在名额更稀缺且含金量更足的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之中,则不见青岛企业的身影。
但不论如何,这样的“世界一流”预备役企业,终归还是支撑青岛迈上两万亿的关键力量。
2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
赴京参会归来后,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一共进行四次公开调研,其中三次都和城市更新建设相关。
3月16日上午,陆治原调研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期间,他前往胶州湾第二隧道以及重庆路快速路等项目现场,并强调要加快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更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3月17日上午,陆治原调研浮山森林公园绿道建设情况。调研中,陆治原强调要高质量做好浮山绿道建设和管理工作,高水平打造生态绿色长廊、市民休闲公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3月21日上午,陆治原调研太平山中央公园绿道建设情况。期间,他强调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还山于民、还绿于民,将公园内能开放的区域都开放,让广大市民共享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依然是青岛最为关注的顶层战略之一,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去年这项工作,确实为青岛带来了“真金白银”。
2022年,青岛市固投同比增长4.5%。其中,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行动的带动下,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2%,连续七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更重要的是,在这三次调研过程中,人民都是陆治原关注的重点。
诚然,青岛迈上“两万亿”,前提肯定是数据要达标。但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冰冷的数字已不再是衡量的唯一重点。
正如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所说,一座成功的城市,最关键之处就是要能“吸引人”。
而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大环境下,吸引存量劳动力迁入将比招商引资更重要,且在经济学的标准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也始终与人口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
虽说各地为了“抢人”,陆续出台不少力度极大的补贴政策,但实践已经证明,一座城市如果只是靠政策来留人,注定不会长久。毕竟,政策只是一时的,红利期一过,同一批人完全可以选择另一个补贴力度更大的城市。
城市品质的提升不一样,当一个人想要在一座城市长期扎根,居住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更直白一点来说,就是体现在一座城市能否提供更宜居的环境,完善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等民生条件这类竞争形式上。
这一点在“两万亿”城市中,早已形成了共识。例如上海和深圳,两座城市都高度重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的均衡、绿色与智慧管理。
而青岛眼下对交通路网和公园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关注,一方面是在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建设的“欠债”,另一方面也是为未来更有底气地跻身“两万亿”,提前做好铺垫。
就像陆治原在太平山中央公园绿道调研期间所说:“让公园绿道成为城市永久的财富”。
3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
全国两会闭幕后,青岛召开的“第一会”及首场面向全市的大会,主题均聚焦同一个领域——营商环境。由此,可以直观感受到青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迫切。
随即,青岛也出台了 《关于“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这一系列行动的核心,直指“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相较于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以及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是直接延续了去年的内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是今年新提出的一项重点工作。虽然是新提出的内容,但实质上还是与去年全市重点工作之一的作风能力提升有直接的关联。
要知道,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本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主角还是“关键少数”。从这个角度来说,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其实是对作风能力提升的深化。
另外,不论是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还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归根结底也还是要靠“人”来推动。
尤其是在这两项工作均已来到三年攻坚行动的第二个年头的背景下,工作的深入推进必然需要更精准的“对症下药”,也就要求领导干部效率更高、专业性更足、服务意识更强。
这些能力要求所指向的,正是营商环境。
更重要的是,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前文提到过,在人口负增长时代,各地比拼的核心就是城市的环境。这种环境指向的不仅仅只是浮于表面的城市品质方面的环境,更应该体现在更深层次之中的营商环境、政商环境。
就像已经跻身“GDP两万亿俱乐部”的7座城市,上海、深圳、苏州……这些城市皆是营商环境领域中的“标杆”。
还是那句话, 青岛想要迈上两万亿,一定不是只靠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就能一蹴而就的。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