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正式发布,青岛在“公共服务优化”“监管机制创新”两个指标表现优异,成功上榜“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大的竞争力。一直以来,青岛都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此番上榜是对青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最好的佐证。而对于青岛来说,营商环境改革只有迈入“深水区”,才能让更多项目和资源近悦远来。
4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采用以创新为核心构建的六维度框架体系,观测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GDP超过万亿元的经济活跃城市的营商环境创新实践。
青岛缘何能上榜?自然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努力。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土壤,也是城市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杀手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任务。
进入2023年,青岛在多个重要场合聚焦营商环境。
全国两会闭幕后,青岛召开的“第一会”及首场面向全市的大会,主题均指向同一个领域——营商环境。
随即,青岛出台了《关于“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
这一系列行动的核心,便是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近年来,青岛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打造营商环境“青岛模式”,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优化”“监管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公共服务优化方面,出台全市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25条措施;建设青岛市智慧审批平台,打造数字审批“青岛模式”,22个领域、428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随时随地智能办理。
同时,还建立重点项目审批调度推进机制,建成施工许可审批调度管理平台,对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和专项债项目实行“并联审批、挂图作战”,真正打通项目立项、审批、建设、验收等全链条。
此外,推出助企纾困政策“42条”“89条”,开展“营商环境同心圆”活动,推行线上“不打烊”政务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保障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青岛对营商环境的理解不是单一的办事快、流程少、态度好,而是与多样化的需求相适应的综合体系。
制度创新是青岛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之矛,以制度创新破解堵点痛点、跟上发展需求,使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法治“刚性”奠定青岛优化营商环境的公平基石,通过法治化营造出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让每一个市场主体共享同样的发展机遇。
客观说,青岛这些年营商环境改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国“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青岛位列全国第九、北方城市第一;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为北方唯一入选城市;今年2月,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青岛首次跻身前十,高于武汉、成都等一众城市。
此外,青岛还出台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规划(2022-2024年)》,推出100条创新突破政策,其中,国内领先17条。
然而,榜单只是评价城市的其中一个视角,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而且,与上海、深圳等城市比,青岛的营商环境确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要面对和国内发达城市的激烈竞争。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尤其是在全国上下抢先机、拼经济的大背景下,营商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当前,青岛正下大力气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企业,而他们又对营商环境、干部素养等更加关注,且习惯拿全国一线城市的标准来对比青岛,也会不断倒逼青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新兴产业的招引培育壮大,同样需要一批真正懂产业、懂产业政策、懂企业的干部队伍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青岛自身在营商环境上还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亟待解决,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大项目好项目的招引落地、企业发展等具体经济工作。
诚然,对青岛来说,营商环境改革只有迈入“深水区”,才能让更多项目和资源近悦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