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在青岛崂山区的变形记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一条鱼,在青岛崂山区的变形记

春潮涌动,涛声澎湃。四月的沙子口,鱼欢人闹。4月8日上午10点,青岛2023第十九届沙子口鲅鱼节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沙子口休闲广场拉开帷幕。

趁此机会漫步沙子口的街道,看渔民们修船撒网,海捞养殖,赶海拾贝,沐浴阳光,好不惬意。在沙子口,不需要刻意寻找,山水是景、建筑是景、人文是景,处处是景。

齐鲁文旅观察第86期

撰文/苏桐

审校/申君毅

水碧山青一村落

要说清楚崂山沙子口的鲅鱼,先得对崂山的人文地理与历史背景有个了解。

在几千年的渔业发展历程中,“鱼盐之利”“舟楫之便”促成了独特的崂山传统渔村文化。其中,沙子口是崂山东部最具特色的休闲小镇,与山相依、与海相邻、与城相近,山、海、城在这里和谐相融。

据《崂山史志》记载,南九水河的入海口处有一片细软的大沙滩,此处得名沙子口,坐落在入海口边上的村庄也因此得名沙子口村。海口两侧皆有小山向海内延伸,形成海湾,是一处天然良港。

沙子口村建村时间并不长,据说清同治年间,董家埠的董德信和张村的王吉同看好了这良港宝地,于是在此开设商行并搬来家眷定居,后来又有段、曲、李等姓氏搬来,逐渐形成村落。

这里29.5公里的海岸线上山湾相拥、海岛成趣,岛、滩、湾在这里和美相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崂山沙子口深厚的渔家文化底蕴,一代又一代的讨海人在此繁衍生息,别具一格的渔文化沿袭至今。

孝道传承一尾鱼

看完了崂山沙子口的历史与地理,该说崂山沙子口的鲅鱼了。

在青岛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鲅鱼跳、丈人笑”,说的是谷雨前后春海水暖之时,渔民出海捕捞当季新鲜鲅鱼,女婿们采买鲅鱼孝敬丈人的礼俗。而青岛鲅鱼礼俗又以崂山地区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项礼俗不仅是岛城特色的人文风景,更是尊崇孝道、传承孝道的文化符号。

相传,在岛城开埠之前,有一个名叫小伍的孤儿被一位老人收养,老人还将女儿许配给小伍为妻。有一年春天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时想吃鲜鱼,可天公不作美,恶劣天气让渔船难以出海。小伍冒着风浪出海捕到鱼后,老人却已经去世了。

从那以后,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坟前供上这种初春刚捕到的大鱼,并按老人去世前口中念叨 “罢了,罢了”为这种鱼起名为“罢鱼”,即现在的鲅鱼。此事传开后,春天送鲅鱼孝敬岳父岳母就这样积久成俗,流传至今。

为弘扬孝道文化,自2005年起,崂山区开始组织举办沙子口鲅鱼节。2021年,“崂山鲅鱼礼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是全省唯一一项融合海洋文化与孝道文化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沙子口鲅鱼已被正式注册为商标,在推向市场前还会统一进行包装。另外,崂山区水产商会还特制了十万个防伪码,给4斤以上的鲅鱼装上了“身份证”。

自此,崂山沙子口的鲅鱼也完成了它的“变形记”,承载着孝道文化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食客们对鲜美鱼肉赞不绝口的同时,也对鲅鱼背后的文化故事津津乐道。

依山傍海一座城

大海是崂山最接近故事的地方,而沙子口就是所有蔚蓝故事的起笔。除了鲅鱼节外,这里更有山海风情、旖旎风光。

在这里,旅客可以随三五好友漫步南九水,感受历史古韵的风情;走进崂山民俗文化村,了解渔民的淳朴和本土的生活;登上中国海岸线最高峰巨峰,一览沙子口水天相接的风景。

在这个旅居结合的近海村落,旅客推开窗户就能望见海,卧在床上就能听波涛,出门便可以见到渔船驶回渡口的繁忙景象,尝一口透骨新鲜的崂山海鲜,感受远近闻名垂钓胜地的钓客风采。

谈笑声从四面八方涌入,临风听海,海风包裹着水汽拂在面颊。沐浴在清新的海风里,徜徉在细软的沙滩上,陶醉在迷人的日落中,这里的淳朴生活,像是等了你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