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青岛市全市陆域面积中涉农区市面积占到80%以上,全市户籍人口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59.2%,全市所辖10个区市有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90个是涉农镇街。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青岛更要“当龙头、做表率、开新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的工作部署,青岛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努力建设农业强市。6月21日下午,青岛市政府举行第一场“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市长宋明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瑞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绍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程兴谟以及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宋晓出席本次活动。
发布会上,宋明杰介绍了青岛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情况。他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勇担使命、笃行实干,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乡村产业方面提质增效。稳产保供基础持续夯实,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蔬菜600万吨以上、果品100万吨以上、肉蛋奶100万吨以上、水产品100万吨左右,基本形成了“36111”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乡村产业加快融合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六,农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农村人居环境方面显著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累计完成农村改厕91万户,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61%,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6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省市级美丽村居等串珠成链,21.96万户美丽庭院以“小美”聚“大美”。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493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成员享受分红福利,3万余农民群众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上岗就业、稳定增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20820元增长到27701元,绝对值保持全省第一,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4∶1到2.26:1。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路、水、电、客运、垃圾清运等一体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1.7%,稳居全省前列,村内道路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
乡风文明方面显著改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9%。大力倡导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了“德育乡村”“绿色超市”“好家风加油站”等基层特色做法,全市建成131处结婚礼堂,推动形成了“喜事新办、新事简办”的婚庆新风。
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融合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全面优化,全市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50%以上,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全面建立,“五议一审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等实现全面覆盖,乡村治理由“村民自治”向“融合共治”加快转变升级。
提振传统产业,才能让产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为当地集体经济输入新鲜血液。为此,青岛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袁瑞先在会上表示,近年来,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7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带动全市305万亩粮田科技增产。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升级。每年签约过亿元农业项目30个以上,今明两年,全市共开工建设过亿元农业大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688亿元,年度总投资156亿元。创新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中,青岛市有9家入选,居同类城市第一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576家、示范家庭农场413家。构建从市到村四级互联互通、有机衔接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全市累计交易额突破88亿元。制度方面,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众所周知,全面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需要统筹谋划和部署。
下一步,青岛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乡村资源要素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