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是地方的经济命脉和压舱石,新形势下经济风口变幻莫测,对国资国企的布局运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合肥国资入局蔚来、深圳国资接盘荣耀、青岛国资重仓芯片……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国企主动出击,构筑城市跃迁新支点。细数中国主要地市的地方国资实力,青岛表现如何?
中国各大城市的地方国资实力谁最强?
从最直观的市属国企资产总额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末,广州、深圳市属国资总额超过5万亿元,成都超过3万亿元,青岛、武汉、厦门、郑州超过2万亿元。
不含驻地央企、省企等,市属国企更能代表一个地方真正的国资实力。
地市层面,去年市属国资总额迈过万亿大关的城市多为强二线的省会、副省级城市,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国有经济趋于向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集中,而省会、副省级城市高过一般地级市。
同理,虽与广深同为一线城市,但京沪作为省级直辖市,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是国资重镇,金融类国企的大量集聚也做大了资产规模。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地方国企总资产高达27.6万亿元,北京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达15.1万亿元,占据绝对领先优势。
不过,衡量一个地方的国资实力,整体规模并不是唯一的评价维度,还要看其市场化经营能力和效益。
随着国资发展思路从做产业向管资本转换,除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领域,领先的地方国资往往活跃在市场一线,通过国有资本引进符合城市规划的产业,甚至战略投资、参股具有前瞻性的行业。
如深圳国资660亿元控股万科赶走了“野蛮人”的入侵,在华为遭遇国际针对时“接盘”荣耀手机;合肥国资押注京东方、长鑫、蔚来,为城市创造了三个高科技产业等;广州国资培育了广汽埃安和小鹏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重要战场等。
国资国企进入新兴产业非常考验超前眼光,在所有决策背后,最关键的其实是要理顺体制机制,提高对风险的包容度。
以深圳国资的发展为例,建市40多年以来,深圳国企资产总额创下了增长2.46万倍的奇迹。2012年,深圳国资提出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布局战略;2016年,深圳国资首次提出实施“大国资”战略,开展“走出去”并购重组,推动国企做大做强;2019年,深圳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两个城市之一,如今已形成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基金群”辅助履职、产业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国资监管运营体制。
以“创新之城”为城市发展特色,深圳通过出台国企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指导意见、推动国资国企产业创新中心高效运营等措施,助力国资国企提升自主创新基础能力;鼓励国资国企全力参与打造“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场景应用+平台载体”全要素创新综合生态服务体系,撬动并引导社会资本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领域。
地方国资如何在市场化环境中崛起,深圳国资的做法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做好市场化改革、产业布局以及资本效能等。
聚焦青岛,青岛的市属国企资产规模在全国居于靠前位置。2022年底青岛市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74万亿元,其中资产规模过千亿企业7家,过百亿企业12家。2023年一季度,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7.9%和7.1%。
此外,地方国资平台在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媒介。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各级国资平台近年来参与了包括富士康、芯恩(青岛)、高测股份、佳恩半导体等在内的数十家芯片企业的投资,国资重仓芯片产业,让一直跟跑追赶的青岛集成电路产业有了崛起机会。青岛国资参与奇瑞增资扩股之后,奇瑞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即墨,奇瑞汽车生产基地于去年11月整车产品下线,同步开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推动青岛汽车产业迈上新台阶。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地方整体评估情况的通报》,青岛第三次蝉联全国评估A级。 用好第二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区这一“金字招牌”,青岛正开启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深化行动。
做好代际传承,培养青岛新一代国企优秀企业家,积极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以企业家敢为带动企业敢干、员工敢创新;积极推进子公司层面混改,把混资本和改机制紧密结合,将混改后的企业竞争力和效益,作为对混改成效评估的依据;加快上市步伐,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比重等。
同时,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发挥国有平台作用,争取推动一批产业链大项目和核心配套企业落地;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双千亿”工程,力争项目投资总额、年度计划投资额均较2022年增长10%以上。
需要看到的是,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资本化、金融化的变化趋势,也使得民营经济成为国资经营的载体之一。
未来,青岛能否继续推动国企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实现带动城市活力、支撑产业升级的高能级国资布局,对于整座城市的进位争先愿景,也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