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城时代》一书开篇直接抛出了一个观点:“或许中国今天正在进入一个‘强城时代’”。这句话既宣告了“强城时代”的到来,但又因“或许”一词而增添了些许不确定性。
的确,中国现阶段有很多大城市,但大不等于强。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由大城迈向强城的过程中,不仅会伴随着产业等硬实力的提升,同样也发生着城市空间布局的迭代与优化。
近年来,杭州、苏州、成都、武汉等地纷纷喊出打造“城市新中心”,而这正是国内大城市渴望提升自身发展能级的真实写照。
于眼下正处于由大到强关键时期的青岛而言,对照上述先进城市打造新中心的思路,青岛的城市新中心又将会在哪呢?
凰探第1138期
打造城市新中心,多地官方发声
据不完全统计,万亿GDP城市中,已有杭州、苏州、成都和武汉等通过官方途径发声,明确要打造城市新中心。
这其中,当属杭州最积极、支持力度也最大。2022年8月,余杭区在区委十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余杭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目标,也得到了杭州市的支持。今年5月,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余杭区调研期间明确,余杭区要奋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新中心。
无独有偶,与杭州同属长三角的苏州,也提出要将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为城市新中心,其目的则是为了“贯彻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1+8)协同发展格局”。
同样是出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要,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也将“加快建设‘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写入了《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之中。
此外,作为公认的“多中心”城市,武汉同样也在探索新中心。去年4月,武汉还专门举办了一场以“汉口正心 ‘著’立中心”为主题的城市价值和人居发展论坛,邀请省内区域经济、城市规划、产业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及开发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武汉的下一个城市中心位于何处。
无论是官方明确的城市新中心,还是在探索中的下一个城市中心,这些地方在很多方面都是具有共性的:经济总量在全市大局中举足轻重,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城市建设较为成熟,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换言之, 这些被称作“城市新中心”的地方,都能够支撑起城市发展空间重塑的战略使命。
以余杭区为例,其之所以提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并且还得到杭州市委主要领导“力挺”,不仅只是因为其杭州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地位,同样也是顺应了城市发展空间重塑的大势。
随着杭州发展空间推进,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支撑了城市中心的转移,在杭州发展的3.0时代,则是城西科创大走廊时代,主要发展“科技+生态”。而余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科创企业。同时,随着杭州西站的启用,余杭区城市配套职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而针对余杭区该如何打造城市新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李晓江也曾公开建议,要发挥独有的科创功能,建设一个低生活成本、高生活品质、交通便利的城区,服务好科创人才,让他们愿意来这里生活、创新创业。
由此可见,城市新中心除了需要具备前文所提到的经济发展、产业等硬实力以及功能配套等软实力外,还要有能拿得出手的特色,就像余杭区的科创一样。
当然,还有一点,正如李晓江所建议的,城市新中心应该是一个低生活成本的城区,这恰恰反映出了城市新中心一个尴尬的现状—— 因为地位的特殊性,导致新中心的房价可能会被相应拉高。
那么,当接连几座万亿城市不约而同提出打造城市新中心,力求以此实现城市“由大到强”的转变,同样身处万亿俱乐部的青岛,又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中心呢?
青岛城市新中心在哪?
讨论青岛的城市新中心到底在哪前,不妨先来论证一下青岛到底需不需要一个城市新中心。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从现实意义上讲,作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强龙头,青岛需要一个甚至多个新中心。 这既是平衡区域发展实力的客观需要,同样也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激活新的增长极所必须跨出的一步。
从主观意愿上讲,青岛其实也渴望有一个新中心。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就特别提到要“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并将城市发展框架划分成东部区域、西海岸新区以及北部区域三大部分。
如果按照市党代会报告中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划分,在西海岸新区已经成为青岛发展绝对龙头的背景下,东部区域与北部区域迫切需要形成与之能够呼应的增长极。
先来看东部区域,其中包括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四个传统意义上的主城区。
眼下,随着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青岛发展重心其实也在向主城区回归,这样的转变,其实有些类似于杭州的城市空间演进思路。
如果对照前述提到的城市新中心选择标准,崂山区其实具备成为城市新中心的潜质。
今年一季度,崂山区GDP同比增长6.0%,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亮眼表现。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崂山区产业与项目的竞相勃发。
尤其是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崂山区依托于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聚集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7月20日,虚拟现实领域头部企业乐相科技正式将总部落户到了虚拟现实产业园,并明确接下来将以崂山区为主阵地,加快PC-VR终端设备研发、生产、销售。
同时,崂山区财政收入在全市范围内也排名前列。今年前5月,崂山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7358亿元,半年破百亿将是大概率事件。良好的财政收入,也让崂山区有了更多资本可以推进城区品质改善与提升。
公开报道显示,崂山区城市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涉及的14个城中村改造已全部启动实施,总签约率99.9%,总计签约住宅房屋8300余处,签约面积110万平方米,拆除各类建筑37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7900余户。
而借势城市更新三年攻坚行动,崂山区交通等配套设施也得到提升。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莫过于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的提前通车。同时,去年投入运营的青岛地铁4号线,在既有2号线以及11号线的基础上,也进一步丰富了崂山区的地铁线网。
再来看北部区域。作为青岛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区域,北部区域也被寄予了“塑造产业活力示范区,形成大青岛北部经济隆起带” 的期许。尤其是城阳、即墨和胶州,还领到了“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力”的任务。
这里想要单独说一下城阳和胶州,这两个区域同样具有成为青岛城市新中心的潜力。
作为新晋主城区,城阳区在七普中的人口增量仅次于西海岸新区,而其超过50%的人口增速,则要领跑于十个区市。
在7月份接连进行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两场党政“一把手”悉数参与的观摩会中,城阳区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观摩均涉及到的区市。考虑到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以及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是青岛官方多次明确的工作主线,从中也能看到城阳区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
不过城阳区近年来的经济表现似乎陷入了瓶颈期,如何抑制下滑的势头,同时做好未来之城等片区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将决定其是否真的有机会成为城市新中心。
不同于城阳区, 坐拥上合示范区这一“国之重任”同时还有新机场加成的胶州市,近年来发展势头颇为明显。
2021年以来,胶州经济总量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二,且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项目、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项目等为代表的优质大项目,也纷纷落地胶州。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胶州同样具备跻身城市新中心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眼下胶州的各项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地铁8号线的开通,已然拉近了胶州与主城区的距离,而正在修建中的8号线支线,作为真正贯穿胶州主城区的主力线路,待其通车运营后,胶州城区也将正式进入青岛1小时生活圈,而已投入运营的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作为全国首个上合主题商业综合体,其也丰富了胶州的商业配套。
最后,还想再说说西海岸新区。
作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龙头,今年一季度其GDP增量占全市GDP增量比重超过半壁江山,达到58.3%,其硬实力已毋庸置疑。
而在软实力方面,西海岸新区打出的“影视之都、音乐之岛、啤酒之城、会展之滨”这四张国际名片,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区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站在青岛都市圈的角度来看,西海岸新区与日照以及潍坊诸城市相连,青岛如果想要增强自身在都市圈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西海岸新区显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总而言之,不论是过往的主城时代、“大青岛”时代,还是现在的环湾时代,青岛城市格局的演进总是伴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不断变迁,而随着青岛来到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节点,明确城市新中心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