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芯”想事成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芯”想事成

作为北方经济“第三城”,青岛显然并不甘心全国第13位的城市排名。

近年来,在经济总量被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超越后,立志争先进位的青岛,将城市发展的初心回归制造业,并在延续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产业荣光基础上,重注新兴产业。

从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到24条重点产业链中近半是新兴产业,再到打造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青岛正用极大气力来培育新兴产业。

在这其中,与青岛王牌产业——家电产业关联度颇高的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显示产业,正是磨砺青岛新兴产业招式打法的一面镜子。

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来形容青岛芯屏产业的发展历程,一点也不为过。

世纪之交,当其他地方还未大规模聚焦半导体之时,青岛两大本土龙头家电厂商海尔与海信,纷纷开始了自己的“造芯”计划。

无论是中国第一枚可实现商品化生产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电视MPEG-II解码芯片“爱国者I号”和首枚MCU芯片,还是承载着海信深耕黑电领域的“信芯”,这些具有探路性质的产品,已然为青岛发展芯屏产业设定了极高的起点。

但有些可惜的是,在此之后十多年时间里,青岛芯屏产业似乎一下子陷入沉寂,青黄不接、后继乏力,浪费掉了青岛早早奠定的领先优势。

不过,作为一座格外善于“反思”的城市,当曾经的“后来者”合肥迎来首个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的量产,青岛也终于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

赶在产业迎来大爆发前夜,青岛开始高举高打布局半导体。

此时,青岛的模式也十分鲜明:依托青岛城投等国资平台通过收购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深度布局相关项目,同时借助龙头企业、行业专家等提升影响力与话语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青岛,“芯”想事成

在青岛重塑半导体产业发展优势过程中,张汝京是必须要提及的关键人物。

作为“中国芯片之父”,张汝京曾带领自己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将当时基本属于空白的芯片制造,提升到全球尖端水平。行业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说法:Mr.张到哪里建厂,哪里就是下一个芯片市场的孵化地。

2018年,70岁的张汝京“牵手”青岛,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历程。彼时的他,在青岛创办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集合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个环节,这也是中国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 (CIDM) 项目。

而在芯恩项目落地前后,青岛国资也给予其较大力度的支持。

公开报道显示,2017年前后,有意开启第三次创业历程的张汝京,曾在多地物色选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时任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主任赵士玉和澳柯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蔚专程赴上海拜会张汝京,后经多轮洽谈,在2018年3月正式完成签约。

针对这一项目的落地,李蔚曾公开表示青岛西海岸芯恩CIDM项目的开展结束了青岛“缺芯少面”的困境,该项目将为青岛发展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等行业提供巨大的机遇。

后虽几经波折,芯恩青岛的8寸厂在2021年8月2日投片成功。投片产品为功率芯片,良率达90%以上,光罩厂也于同期完成了产品交付。同时,芯恩青岛的12寸厂也于8月15号开始投片。

在投片成功整整一年后,芯恩方面发生了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创始人张汝京以及总经理俎永熙双双从芯恩离职,而接替张汝京担任芯恩法人的,则是曾在澳柯玛任职的杨航军。

进入2023年,芯恩青岛项目再次传来新进展。3月31日,芯恩工商信息发生变更,新增股东青岛琴鲁鸿创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认缴出资额为20.38亿元,持股比例20.2399%;与此同时,芯恩的大股东青岛澳柯玛云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认缴出资额也增加了7.47亿元,达到57.47亿元。

至此,芯恩的注册资本也由原先的72.83亿元增加至100.68亿元。

图片来源:天眼查

图片来源:天眼查

而在此次工商信息变更中新增的股东青岛琴鲁鸿创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作为目前芯恩的第二大股东,背后有山东高速、山东重工、青岛城投、青岛创投、青岛青铁等一系列国企平台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国企平台中,青岛城投近年来在半导体产业领域出手颇多。

韦尔股份、兆易创新、甬矽电子(宁波)、中微半导体……在这一系列叫得响的半导体企业背后,都有青岛城投的影子。

这里尤其要说一下韦尔股份。早在2017年,韦尔股份、耐威科技分别宣布将参与由青岛城投集团主导投资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青岛海丝民和半导体基金企业(有限合伙)”。

通过投资韦尔股份,青岛城投收获不俗的回报,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还获得了更多的资本用以运作新的投资以及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

目前,青岛城投还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持有韦尔股份2.65%的股权。

青岛,“芯”想事成

如今,随着李蔚履新青岛城投“一把手”,他于此前任职期间在半导体领域积攒的经验与能力,辅以城投本身在半导体领域的多年积淀,让人期待青岛城投接下来在半导体领域的表现。

客观来说,眼下青岛已经拥有富士康、芯恩、歌尔微电子、京东方、惠科等一批在行业内叫得响的半导体项目,但在拥有一个个点之后,还需要将其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才能发挥出产业集群优势。

就像上海,其之所以能够站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极,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离不开对产业载体的打造。

为集聚市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合理布局,上海重点打造出了张江微电子产业基地和临港新片区。

同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镇的无锡,也将打造产业集群视作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标产业的重要抓手。

为此,无锡方面专门设置了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等11款政策,旨在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品质集成电路特色园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

深谙此道的青岛,也在将布局重点瞄向产业园区。

去年11月,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同步揭牌。其中,新型显示产业园区预计3-5年内实现产值800亿元、带动产业链产值1000亿元;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将加快构建北方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计划至2025年末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专业人才集聚突破1.2万人。

当然,在聚焦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同时,青岛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同样需要拿出配套的服务措施。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作为苏州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的核心,为打破人才的质量和供给瓶颈,园区出台“领军登峰”、“企业撷英”和“青春园区”三大主干政策,力促形成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既解决了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服务不同层次的人才。

从世纪之交早早的布局,到中途的略显暗淡,再到眼下迎来阶段性收获,青岛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板凳要坐十年冷”。

但愿这一次,青岛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押注,能够收获应有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