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投增长缓慢,引起了青岛市的关注。
今年二季度“摘星夺旗”单项考核,相较城市更新建设及优化营商环境板块均有7个区市得分在90分以上,项目签约落地板块不仅没有一个区市得分超过90分,还有6个区市得分在80分以下。
这既反映出各区市招商引资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也代表了青岛市级层面对各区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更高要求,再联系到青岛上半年4.2%的固投增速,如何让市场主体敢投、愿投,已成为青岛自上而下全力攻坚的重要课题。
由负转正的民间投资
值得肯定的是,市场主体投资青岛的信心正在持续提升。
这一点,从青岛经济“半年报”中就能看出一二: 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由负转正,增长3.9%。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上半年固投增速比青岛高出5个百分点的宁波,民间投资增速仅有2.3%。
对于近年来固投表现持续低迷的青岛而言,3.9%的增速实属不易。
青岛由负转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了更积极务实的行动。早在去年年底,青岛就提前公布了2023年的520个市级重点项目,且还遴选出了67个市级重大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来推进。
另外,青岛对营商环境优化的进一步聚焦,也直接促成了民间投资的由负转正。
以加码投资青岛的益海嘉里为例,其在胶州落地的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项目创造了丰益国际在中国投资项目落地的最快速度。
在“最快速度”的背后,胶州当地政府部门坚持“企业吹哨、镇街响应、领导挂帅、部门报到”,创新政企“双向挂职”模式,建立联席会议,提速项目建设。
类似的例子,还发生在了今年7月正式落地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园的VR行业巨头大朋身上。大朋VR创始人、董事长陈朝阳在介绍企业为何落户崂山区时,就用到了 “专业”和“效率” 两个词来概括。
对于青岛市整体营商环境表现,他也坦陈道:“对于公司‘北上’,团队也曾有过是否能够适应的顾虑,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这一顾虑被彻底打消。我们发现青岛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这里的人兼具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精细,体现在实践中,不但容易交流,做事还非常专业。”
8月4日,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在出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专题座谈会时也特别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支持企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好的一面需要肯定,但不足的地方也得指出来。
民间投资毕竟只是固投的一部分,即便已经有了一定起色,但还是不能掩盖青岛固投整体失速的事实。
青岛固投失速的本质
抛开数据看本质,青岛固投之所以增长缓慢,关键原因或在于大项目偏少。
上半年,全市在建计划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2842个,同比增加43个;5亿元以上项目1440个,同比增加33个;10亿元以上项目810个,同比增加45个;30亿元以上项目144个,同比增加9个;50亿元以上项目57个,同比增加9个。
可以看到,30亿元及50亿元以上项目,青岛不论从总量还是增量上看,都出现较为明显的断档。
当然,青岛面临的大项目储备偏少问题并非个例,在上海、深圳都俯下身子去其他地方“抢”项目的背景下,各地想要招引一个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香饽饽”项目,难度也会直线上升。
此情此景,其实更加考验一座城市招商引资的能力与魄力,谁能为企业许一个更好的未来或者让企业感受到尊重与被需要,谁就有望更进一步。
毕竟,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投资直接关联的就是企业与项目,投资失速要么问题出现在了前期招商引资阶段,城市缺乏让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信心;要么就是在项目落地阶段出了岔子,政策兑现力度、人才发展氛围等并不具备比较优势。
说白了,就是如何让企业敢投资也愿意投资。
毕竟,在当下并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中,企业选择投资目的地往往都会慎之又慎,这一点无可厚非。
而一座城市吸引企业的核心要素无非两点:政策以及环境。
先来看政策。比起承诺,企业更关注的还是政策兑现力度。
合肥与蔚来汽车这段相互成就的佳话,其实就足以说明政策延续性的重要性。
合肥市政府在决定投资蔚来汽车时,正值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换届,而下一届领导班子就任之后,也继续执行了上一届班子的投资计划,正是基于连续四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对于政策的连续兑现力度,蔚来汽车不仅在合肥落地了一期项目,还追加投资了额度更高的二期项目。
政府承诺过的事,一定要确保兑现,如果乱许诺最后还做不到,不仅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还会给城市的风评带来更深层次的伤害。
2020年底的《问政青岛》,曾曝光过莱西市在2011年招引来的一家企业,一直到2020年,中间长达9年的时间,土地证都办不下来。
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书面文字的东西都兑现不了,我现在的心情真是凉透了。”
不过,从事件后续进展来看,当地处理还算不错。去年10月22日,青岛欧维斯节能材料有限公司举行新建厂房开工仪式,企业在莱西又追加了投资。
再来看环境。这里的环境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发展硬环境,另一个则指向了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软环境。
眼下,青岛正大力建设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就是为了补齐产业发展硬实力短板。依托于产业园区的载体优势及“链主”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与号召力,青岛可以用更少的土地,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要素。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青岛6个挂牌园区累计在建项目75个,总投资约2400亿元。
而对比其他产业园区模式应用成熟的地方,青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东莞市委组织部官微日前发表的一篇题为《拼经济,东莞干部要向苏州学什么?》的文章中,就专门举了苏州工业园区的例子。
文中提到:苏州工业园区率先从新加坡借鉴引进亲商服务理念,这种全新的理念让园区的开发建设者实现了从“管理者”向“服务员”的角色转变,推动园区连续7年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一位,并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可见,园区不仅只是招商的平台,更要成为服务企业的前沿阵地。
再来看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的软环境。
眼下,青岛正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其在提升城市品质、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同时,也有提升青岛对人才、资本等优质要素吸引力的意图。
在8月4日的座谈会上,陆治原也提到了要聚焦“宜居宜业”,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
作为公认的最受人才青睐的城市之一,深圳之所以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自身高端的产业布局与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样也离不开对于城市发展软实力的塑造。
一方面,深圳从文化角度切入,通过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设施”,升级改造特色文化街区以及布局新型特色文化空间等方式,纵深布局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打通市民与文化的最后一公里,进而增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深圳同样注重城市的有机焕新。不仅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为年轻人才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基本的安全保障,城市更新以及旧改工作的持续推进也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性,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才。
总而言之,青岛想要推动固投增速重回正轨,不仅需要自上而下加压,更要靠实际行动,赢得企业与项目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