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要做“北方上海”!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要做“北方上海”!

作为我国当仁不让的经济中心,上海一直都是其他城市对标学习的对象。

一众“求学者”中,青岛是一个颇为耀眼的存在。从前些年的现代服务业,到如今的海洋,青岛一直都将上海视作发展的“榜样”。

先是对标学习上海,再是与上海联动,那么接下来,青岛又能否成为“北方上海”?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北方需要一个像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不仅可以代表一方“门面”,还能辐射带动周边一大片区域的发展。

虽然北京经济总量与上海相近,但作为首都,北京还要承担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以及科技创新等职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经济中心,帮助北京分担带动北方城市发展的重任。

从地理位置上看,面朝大海的上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地理中心,但却丝毫不妨碍其集散国内外的各类资源。

同样,对北方地区经济中心的选择,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不应该是最核心的考量要素,经济总量、产业布局以及开放水平,实则更加重要。

论GDP、论开放程度,除北京外,目前整个北方地区没有一座城市和上海是同一个量级,不过还是有与上海相似基础条件的存在。

青岛,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先不论青岛自身的资源禀赋,青岛所在的山东省是国家所明确的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足以见得山东省在北方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而青岛又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强龙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青岛具备了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城市的潜质。

再看青岛本身,也有不少与上海相近的地方。

开放平台,上海有自贸区,青岛也有青岛自贸片区,还有上合示范区这样的“国之重任”;19个国家级新区,上海、青岛各占其一,发展能级均位列全国前三;海洋层面,两座城市均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热门候选,也都有全球排名前列的大港;产业发展,“上青天”是过往同属于沪青的荣耀。

一旦两座城市之间有了共同点,也就具备了对标和学习的可能。

青岛,近年来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早在2019年,时任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就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明确表态要全面对接上海,而彼时青岛对标、学习上海的主要领域是现代服务业。

为此,青岛派出了高规格的党政考察团赴上海进行宣传推介,并接连组建了多批专业实训队,围绕现代服务业在上海进行专业实训。

而随着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列为要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之一,海洋又搭建起了沪青联动的桥梁。

8月15日,青岛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将于8月30日在上海举办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恳谈会。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官方也将此次推介恳谈会定义为“青岛历史上规格最高的航运盛会”

公开报道显示,包括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马士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挪威船级社在内的相关领域全球排名前10企业,都将参加此次推介恳谈会。

而青岛此番与上海联动的领域,亦颇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航运、贸易、金融领域。

之所以说有针对性,是因为在此前发布的《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中,围绕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曾明确提到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

航运、贸易、金融,恰是上海之所长,三者也均位列于上海要建设的“五个中心”之中,且三者间还彼此关联。

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处于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关键节点。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指拥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路等硬件设施,并拥有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

在今年7月发布的2022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上海已连续第三年蝉联全球第3位,并进一步缩小与新加坡和伦敦的差距。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关键在于港口。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730.3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港口班轮服务连通性指数中,上海港也已连续11年排名第一。

虽说青岛同样有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四和第五的青岛港,但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船队规模、航运保险、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便利化环境等高端航运指标都在全球20名以外。

上海统筹航运、贸易、金融三个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正是值得青岛学习借鉴的地方。

随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铺开,上海的航运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各类总部型、功能型机构纷纷迁入上海。

目前,上海航运融资、保险、衍生品等业务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中国第一家航运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在沪成立,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进驻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各类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相继落户上海。

上海航运交易所组建的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引入了与航运有关的港、航、货、贷企业及海关、国检、边防等单位,实施“一门式”服务,提高了口岸运作效率。

以贸易、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所形成的集群化发展态势,不仅提升了上海的航运服务能力,也带动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而青岛的航运则更偏向于物流方向,这样固然会为青岛外贸带来更多增量,但航运并非只有货物中转、运输这些环节,青岛想要在海洋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势必需要激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擎。

日前,青岛发布了今年上半年海洋“成绩单”:完成生产总值2479.4亿元,同比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33%。

其中,海洋三产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67.4%,尤其是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上半年青岛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长9.7%。同时,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94万TEU,同比分别增长5.3%和11.7%,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三位。海铁联运量达115.2万标箱,保持全国第一。

在日前出台的《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以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并提出青岛港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要位居前列、晋位升级。

对青岛而言,港口发展能否进一步整合贸易、金融等资源要素,将决定青岛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能否兑现。

同理,最终青岛能否成为“北方上海”的胜负手,或许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