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何对预制菜说“不”?
青岛
青岛 > 青岛要闻 > 正文

青岛,为何对预制菜说“不”?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预制菜。

预制菜是以农产品、畜禽、水产品为主要原料,经过洗、切及配置加工等不同操作处理后可直接进行烹饪或食用的菜品。

根据加工的难易程度或消费者食用的便捷程度,预制菜可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按此分类,平日常吃的八宝粥、罐头、自热火锅、速冻水饺等都属预制菜。

近年来,预制菜一直处在风口上。据统计,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经从2018年的8000家,激增到2022年的超7.6万家;市场规模也从2017年的约1000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超过3000亿元。

根据此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包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

可以预见,预制菜仍然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

但最近,层出不穷的预制菜进校园的新闻,却将其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发布视频,抱怨当地给学生统一配送的午餐存在速度慢、质量差、口感不佳等问题。其中一位家长还在视频中晒出午餐,称孩子反馈餐食中的肉非常咸,菜叶发黄,腐竹很酸,根本吃不下。

广东东莞有家长投诉,发现孩子们在学校都是吃预制菜,无法接受孩子们未来三年都吃这些食物。

一位来自无锡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已因此事(预制菜进校园)辞职,现在每天给孩子送饭,“我娃班里就两个送饭的,但是那些没时间送饭的也坚决抵制”。

家长的担忧,人之常情。

毕竟,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化食品,谁也不能打包票一定没有问题,尤其是当矛盾的焦点是未成年学生时,更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

图片

抛开现象看本质。

在预制菜引起家长焦虑的背面,是几个亟待解答的疑问:预制菜的卫生情况有保证吗?能满足学生日常营养需求吗?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又该由谁来保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曾表示,只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预制菜的安全性无需过度担忧,但安全未必健康,未成年人属于特殊群体,他们的食品安全更是要有别于普通成年人,应当更为审慎。

同时,厉曙光还进一步表示,预制菜进入校园以后,多方面问题均会影响到其安全性,比如,从原料的选择到洗净切配,还有运输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加强监管。此外,预制菜进学校后,食品包装材料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环节。

这里需要提到的一个背景是,虽然目前多个省市针对预制菜都出台了相关的标准规范,但国家标准迄今还未出台。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自然难以服众。

暂且不论其他,预制菜本质上就是通过添加配料,人为延长产品保质期,但这些配料是否会对学生健康产生影响,谁也不能保证。

且预制菜大多为集中配餐,相比之下,学校自有食堂起码还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一旦预制菜不适合学生口味,学生不愿意吃,营养自然也就跟不上了。

更不用说,在公众的潜在意识中,预制菜这样的工业化食品,早就跟“科技与狠活”画上了等号。

成年人都不想过多摄入“科技与狠活”,未成年的学生更不应该没有选择权。

即便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预制菜也不能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进入校园。

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强调,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以适当方式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保障师生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显然,学生和家长有知晓以及选择预制菜的权利,而不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预制菜。

事实上,此次青岛市教育局局长的官方表态,就可以视作保障师生家长知情权的一种方式。

在家长对预制菜进校园关注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样及时且明确的回复,是必要且必须的。

很多时候,沟通明白了,疑虑也会少很多。

同时,还要厘清的是,偶尔吃到一次预制菜和天天都吃预制菜,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同样,成年人吃一次预制菜和未成年学生吃一次预制菜,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或许,预制菜终究有一天会替代传统食堂,进入校园,但想真正被学生及家长接受,恐怕还得经过一定的信任建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