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规划:山东16座城迎新位置!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城市大规划:山东16座城迎新位置!

城市规模决定着城市建设品质和城市运行效率,也影响着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和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

当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内外资源的争夺也愈发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定位,各城市可能会陷入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困局,进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9月26日,中国政府网官方发布公告显示,国务院原则同意《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意味着,到2035年,山东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16座城市全部实现“升级”。

其中,形成2个特大城市:济南、青岛;14个大城市:淄博、枣庄、东营、 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中等城市21个;小城市57个;建制镇若干。

在山东的城市化发展方面,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一群两心”的城镇空间格局,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毫无疑问,这样的城市规模划分不仅仅反映了山东省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规划,更展现了一个大省未来清晰的发展路径。

人口量级是城市能级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城区人口,是衡量城市“大小”的关键指标。

根据城区人口规模,我国将城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划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之间的划为特大城市,而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和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并称为大城市。

就目前来看,山东省内城区人口数量超过500万人的仅有青岛和济南两个特大城市。

同时,2023年上半年,青岛市以GDP总量7508.71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占全省GDP总量的17.04%,GDP增量438.36亿元,增速为6.2%;济南则凭借5841.31亿元的GDP总量排名全省第二,占全省GDP总量的13.25%,GDP增量360.05亿元,增速为6.57%。

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双核,青岛和济南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成为引领山东发展的“双核”。

再回到本次《规划》,提出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带动作用,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强省会、胶东、鲁南地区协调发展,培育高水平创新空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之于山东而言,济青发展势头越好,“双子星”的带动示范效应越明显, 将更好的统筹所在城市圈的产业布局、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引导人口合理聚集

而临沂、淄博、烟台、潍坊、济宁、泰安、聊城、枣庄这8个城市要全部达到城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标准。

身为鲁南的中心城市,临沂以轻工业知名,超8%的第二产业增速反映出这座商贸城实体经济活力十足。

而通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临沂在乡村振兴、融入新发展格局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23年以来,临沂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物流合作,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深知自身发展短板,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淄博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强化产业链条。步入2023年,淄博培育壮大了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新兴产业聚集更多的人才,带动区域发展。

若说上半年发展的“优等生”,一定少不了烟台。2023年上半年,烟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05.65亿元,增长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如此体量保持如此速度,这对山东而言,是一股向上的推动力,也让山东即便有部分城市增长不及预期,但仍能保持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当然,公众对于烟台最热切期待,则是今年底能否成为山东第三个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而这也将成为烟台这座城市发展实力的最好证明。

像聊城、枣庄等这些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经济相对靠后,但是作为地方治理和基础设施的支点,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除上述特大城市、大城市外,其余的东营、日照、菏泽、滨州、威海、德州6个城市则为中等城市。

毫无疑问,他们当下所需便是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在与周边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协同发展的同时,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尽己所能实现跻身“大城市”的目标。

目前,在山东,每一座城市不能只局限于自身发展,其所在圈和群,都有各自特定的角色和任务,需要他们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总体来说,山东省的城市规模划分旨在优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促进人口流动、就业平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福祉。

像身为“双核”的青岛和济南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人口承载力,更要与省内城市做好产业分工,带动周边兄弟城市一起增强人口吸引力;像德州、菏泽等中等城市,在优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更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基础服务的普及率和质量……

诚然,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所在省份在全国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