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来青岛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林武来青岛

结束在广东省学习考察后次日,林武便带队来到青岛调研。

11月23日,林武深入青岛高校、社区、企业调研。公开报道显示,林武此行分别去了康复大学(筹)、李沧区世园街道上流佳苑社区以及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期间,他对青岛提出锚定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扎实有力做好民生各项工作,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

可以看到,林武对于青岛有了新的要求:作为全省“强龙头”,青岛应该保持足够的“紧迫感”。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在康复大学(筹),林武详细了解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招生培养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调度学校去筹、迎评工作进展,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作为我国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康复大学(筹)自诞生之日就承载着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发力医养健康产业的希望。

今年年初,康复大学(筹)曾传出今年要招生的消息,但可惜未能成行。

根据此前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要求,教育部每年第4季度办理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审批手续。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3季度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次审批时间办理。

同时,对于康复大学(筹)这样一所新建校而言,其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1年,最长不超过5年。

考虑到康复大学(筹)是在2019年6月正式揭牌的,距离5年的最长期限仅剩半年多的时间了。

显然,去筹建校工作需要提速了。

一个积极的消息是,从官方报道来看,林武已经在“调度学校去筹、迎评工作进展”,或许意味着学校去筹工作很快就将迎来新的进展。

基于此,林武也指出,当前学校进入去筹建校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落细任务清单,抓紧研究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康复大学建设。

无论是“进一步”,还是“抓紧”,抑或是“全力推进”,能够看到林武对于康复大学(筹)建设工作的重视。而省委书记的顶格推动,或将为学校去筹带来实实在在的助力。

另一方面,康复大学(筹)的建设也与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密切相关。

就在前不久,青岛进一步放开对于落户的限制,被外界认为是青岛为了抢人而展现的诚意。

但归根结底,高校院所还是吸引、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主阵地。青岛想要真正缓解对于人口增长的焦虑,恐怕还得依赖于高校、企业等平台。

因此,林武在康复大学(筹)去筹建校关键时期的调研,一方面是对学校下一步发展的鼓劲,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青岛能够用好康复大学(筹)这样一个高能级的人才培育、招引平台。

正如他所提到的,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创新学科设置体系,配强专业师资力量,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加快康复人才培养,努力建成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国际化的高等学府,更好为国育人、为民造福,助力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除了高校,林武此行还去了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期间,他对企业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勉励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作为青岛制造业企业的代表,中车四方所生产的产品,曾在全球范围为青岛增光。

10月2日,雅万高铁正式启用,标志着“青岛造”高铁列车首次在海外投入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雅万高铁使用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中车四方所处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位于青岛市七大优势产业链之列,早在2020年,其产值规模便已突破1100亿元。此前,青岛市相关领导也明确表态,要全力支持这七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1000亿级、2000亿级、3000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过去三年里,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曾遭受明显冲击,直接拖累了经济增长,但对青岛而言,毕竟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底盘还在,只要市场回暖,其仍然是青岛经济发展的一块“长板”。

同时,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已将与身前宁波的差距追至不足50亿元,而第二产业又是宁波对青岛保持绝对领先的领域。

因此,面对争先进位的压力,青岛必须要在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有更大的突破,而这也就更加凸显了创新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此外,林武此次来青还去到了李沧区世园街道上流佳苑社区。期间,他走进社区市民中心、发展成果展厅、社区便民食堂以及便民服务社等场所,强调要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做强集体经济,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幸福。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林武在得知社区居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他“十分高兴”。

要知道,在各地官方媒体对主政者公开活动的报道中,鲜少会使用“十分高兴”这样的表述。

显然,这也代表了他对青岛相关工作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青岛如何更加扎实有力做好民生各项工作,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青岛“强龙头”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