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都市圈区划设想:烟台划入,两县市撤市设区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都市圈区划设想:烟台划入,两县市撤市设区

跻身“国家队”后,青岛都市圈正面临更大的挑战。

作为官方规划中明确的“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青岛都市圈共实现经济总量14664.77亿元,按照一座城市来看,青岛都市圈经济总量可以排到全国第8位。

但与其他已经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横向对比,青岛都市圈则稍显弱势,如南京都市圈以及杭州都市圈,前三季经济总量已接连突破3万亿元。

不同于其他都市圈由1座中心城市+若干周边城市组成,青岛都市圈的结构是1座中心城市+若干周边区县市,这样固然可以突出青岛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圈内缺少一座副中心城市以及青岛城区与周边区市相距过远,多少也制约了青岛都市圈的发展。

客观来讲,青岛都市圈之所以是目前这样的结构,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制约。

1小时通勤圈的硬要求,决定了青岛都市圈想要“扩容”,在现行条件下几无可能,但也不是没有先例。

比如最早获批的南京都市圈,其规划范围就拓展到了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

而之所以南京都市圈能够突破目前都市圈大多集中在2-3万平方公里的限制,一部分原因是其在政策收紧前便已获批,更重要的则是得益于中心城市南京便捷的交通条件。

换言之,青岛都市圈想要实现“扩容”,作为中心城市的青岛可以先与圈内的海阳、莱阳、莱州这三个烟台下辖市做好联通,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拉近与烟台全域的距离,进而将烟台全域纳入青岛都市圈的规划范围内。

目前来看,青岛也确实在努力拉近与烟台的距离。

面向海阳,规划有青岛至海阳市域铁路;面向莱阳,莱荣高铁已通车运营;面向莱州,两地之间的高速、高铁也已双双纳入规划。

而在青岛加速与烟台联通的同时,烟台自身也在发力。

12月14日召开的烟台市2023年交通重点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潍烟高铁正在加快建设中,按计划建设工期四年,2024年十月开通运营,目前各方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争取提前建成通车。

公开资料显示,潍烟高铁起自潍莱高铁昌邑(南)站,经潍坊昌邑市,青岛平度市,烟台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蓬莱区、开发区、福山区、芝罘区至芝罘站,并引入烟台南站、烟台站。

潍烟高铁的开通不仅结束了莱州、招远两市不通客运列车的现状,烟台也将迈入“全域高铁”时代,龙口、蓬莱高铁出行可不再绕行烟台市区。

而待青岛至莱州高铁落地,烟台全域与青岛中心城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有望进一步缩短,届时烟台全域纳入青岛都市圈也将更加“顺理成章”。

当然,作为今年冲刺万亿GDP的“种子选手”,烟台一旦加入青岛都市圈,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有望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的产业协作水平。

要知道,在烟台近年来GDP增速表现可观的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二产以及固投的亮眼表现。

尤其是二产,目前烟台已经在石化、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等产业领域形成发展优势,而这些产业与青岛也有很大的适配度,可以形成产业链的互补。

更重要的是,烟台企业近年来与青岛本土高校和科研机构互动频频,可以为青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落地应用的场景。

除了将烟台拉进圈之外,让周边区县市更深度融入青岛都市圈的途径,便是加快青岛外围的胶州、莱西两市撤市设区的进程。

事实上,这两个区市在此前发布的《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中,也都被委以重任。

先来看胶州,《规划》中在“加快转变青岛城市发展方式”部分,围绕优化城市核心功能,提到要增强城阳、即墨、胶州的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对胶州而言,撤市设区所带来的最直接利好,便是人口承载力的提升。

与胶州相似点颇多的南京江宁区,在撤县设区后5年内的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明显比此前要高出3-4个百分点,而建成区面积增长所带来的,正是人口、项目等优质要素的流入。

在上合示范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加持下,胶州对大项目的吸引力有增无减,此前落地的仅厂房设备投资就达130亿元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以及不断加码投资的益海嘉里项目,便是最好的证明。

眼下,胶州又在组团式布局“五大新城”全新架构,想要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关键同样在于人口。

且胶州作为青岛都市圈的一个重要支点,近年来与高密联动频繁,加快撤市设区也将有助于两座城市更好地进行对接。

再来看莱西,其与胶州相似的一点是,都处于青岛与周边城市的毗邻区域,而围绕“加快毗邻区域融合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到了要推动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等毗邻区域在规划布局、交通联接、产业协作、政务服务等方面深化合作创新,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

都市圈实现融合发展的难点和堵点往往就是要在体制机制层面上实现“同城化”,而破题的关键也就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毗邻区域。

还是以南京都市圈为例,随着江宁、高淳、溧水等南京外围县市撤县设区,江苏和安徽的省域间行政体制阻碍以及南京和句容等地的市域间行政体制阻碍逐渐减少,形成多处跨省界一体化示范区和跨界新城,进一步带动两地毗连区的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都市圈的建设质量。

对青岛都市圈而言,“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开放合作协同共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也是被写入《规划》中的愿景目标。

既然已经有了南京通过全域设区推进毗邻区建设的“他山之石”,作为中心城市的青岛,不妨也将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毕竟,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青岛不仅承担着带领都市圈“做大做强”的重任,更要让都市圈的发展红利真正惠及到圈内每一个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