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营商环境,代表着一座城市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招商引资竞争的号召力,以及赢得市场主体青睐的吸引力。
面对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对青岛寄予的“打头阵、当先锋”期许,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也已明确表态要“以更大力度创新引领新发展,以更深层次改革激发新活力,以更高水平开放增创新优势”。而创新、改革、开放作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内涵与外延,正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核心所在。
作为主城核心区,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市北区,也在2023年里收获了更多发展实效。不论是亿元项目的坚定选择,还是市场主体的蓬勃生长,抑或是城区品质的全面提升,皆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加持。
在各地纷纷加码营商环境的趋势下,市北也找到了与自身发展实际相匹配的特色品牌——“人情味”,从而形成了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如市北区委书记高健所说,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落实好政策制度,还更加注重打造浓厚的“人情味”品牌,并把“人情味”体现到服务的日常中、体现到办事的具体细节里。
伴随市北区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攻坚,其驰而不息打造有温度、有情义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也将释放出更多的发展潜能。
久久为功
亿元项目坚定选择背后的市北营商策
2023年是市北区标定的“项目落地提质年”,得益于一流营商环境的持续打造,市北区交出了一张既有质又有量的项目落地“成绩单”。
2023年前11个月,市北区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72个,此前,市北区委书记高健也曾提到,用8个月超额完成了2022年全年的项目数。同时,市北区的市场主体数量也开创新高,达到20.74万户。1-11月新登记市场主体2.54万户,其中新增企业1.09万家,同比增长8%,位列全市第二。
亿元项目纷至沓来、市场主体次第生长,直接带动了市北区固投的高速增长。
2023年前11个月,市北区固投增速达到13.2%,高居十区市第一位。而固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亮眼表现也构成了市北区的经济发展底色。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北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久久为功。
顶层部署上,市北区形成“1+4+10+N”工作体系,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总指挥,市北区及邮轮港管理局有关区级领导同志任副总指挥的专项行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迎考评价、督促检查、宣传引导、执纪监督4个工作推进专班,确定十个重点领域和46个参与单位,聚合推进重点项目顶格护航、政企互通双向体验、直通直办快速响应机制、开放互融生态营造机制、作风能力焕新跃升机制、督考一体闭环解决机制六项机制,不断推进流程再造、深化改革创新。
制度安排上,市北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印发《市北区“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同时迭代升级营商环境行动方案4.0版,制定《加强集成改革创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2条措施》80项举措,构建清晰的“区-部门-街道”三级任务作战图,同步实施月调度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按期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
而在搭建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四梁八柱”之后,市北区还形成了平台、品牌、服务等几个优化营商环境的抓手。
在平台搭建方面,“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上搭建“市北区营商环境智慧云平台”,汇集政策管理、投资市北、政企互动等相关模块,驱动企业服务能级迭代提升。集中打造了以“营商环境主题库”“领导驾驶舱”“企业分析服务平台”“新注册(注销)企业信息提醒平台”为核心的“一库一舱两平台”,打造精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数字引擎”,开通“北企之家”企业服务公众号,为企业搭建信息互通、交流学习、政策解读和企业推介平台载体。线下打造全省唯一“双国字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评“2023人力资源服务先锋产业园”,建设东北亚人力资源服务配置枢纽和黄河流域九省区出海桥头堡,创新建设全国首家聚焦RCEP经贸合作的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获评山东省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成立全国首个RCEP成员国企业税收服务中心,成功举办2023年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争创山东省“三区互融”典范区推进大会、全省首创“创业节”活动,开办“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助企土壤”“搭建平台优环境 厚植沃土聚英才”“探访百年老街 携手共商未来”“力克-青岛时尚产业沙龙”等营商环境专题企业沙龙活动,千方百计拓展政企常态化交流平台。
在品牌建设方面,市北区发挥“人情味”比较优势,打出“温情服务”组合拳,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理念,集成打造“营小北”营商服务品牌、“在市北北舒心”政务服务品牌、“政护北企 法仪北业”法治营商环境品牌、“北尚英才”人才工作品牌、“温暖人社”人社服务品牌、“楼宇全域管家”楼宇服务品牌、“法助企航”惠企法律服务品牌、“温情市北”企业服务品牌等,打造“富有人情味”系列市北特色IP,有效发挥系列“温情服务”品牌引领力,提升全区营商环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精细化服务方面,市北区针对区情实际,完善“1+N+22”全覆盖式企业服务网格体系,成立“初创企业政策服务站”“服务企业联盟”和“北企之家”企业服务站,建成“政策服务专员”队伍,打造“北尚捷办”企业服务工作室,以“一站式”“定制化”服务助力企业在市北落户深耕,开展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攻坚行动,大力推行“项目管家”“代办帮办”“保姆式服务”“点菜单”式定制服务,推进市政类占掘路审批“先批证后缴费”,组建“楼宇全域管家”团队,提供“一对一”政策引导、招商宣传、金融服务、代办审批等全周期服务,推动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
眼下,营商环境的指标早已扩散到更广更深入的层面。而得益于市北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多个维度的同向发力,让更多优质项目坚定地将未来锁定在了市北区。
先立后破
市北区打造有温度、有情义的营商环境
一座城市的气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姿态。
“人情味”是市北区最大的特色,也是其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着力打造的品牌。
为把“人情味”体现到服务的日常中、体现到办事的具体细节里,市北区组织区级领导带头包联重点企业,聚拢金融、科技等资源,设立基金,办好孵化器、加速器,建好人才社区,开通就医绿色渠道,并举办人才运动会、体验游等。
当然,作为主城核心区,底蕴深厚的市北区也从不给自己设限,总是在原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再进一步。
一路走来,尤其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市北区始终锐意改革创新,摸索出一系列创造性的经验做法。
在2023年开启的营商环境建设4.0中,市北区系统开展政策、服务、要素、市场、法治、人文“六大环境优化提升行动”,以作风能力建设为抓手,持续创新流程机制,加力出台和落实各项惠企惠民政策,加压优化和提升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全方位、全周期为市场主体发展保驾护航。
伴随着改革攻坚的不断深入突破,市北区“六大环境”的打造也在不断取得发展实效。
围绕打造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在做好对企服务的过程中,市北区坚持惠企利民、降本增效,全面释放政策红利。
对此,市北区强化惠企政策集成供给,制定“2+6”特色产业专项政策,集成招商引资、楼宇经济等8个政策88项措施,构建起具备比较优势的“普惠+配套+专项”“1+2+N”政策体系。
为让惠企政策被更多企业知晓,市北区搭建“区企业服务中心+街道+部门”同频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惠企政策宣贯服务”专项行动,针对需求提供“政策资源套餐”,实现精准宣传,并建立街道、片区、行业主管部门联动机制,梳理编制《市北区“免申即享”政策清单》,提高政策兑现效率。
简而言之,市北区的经验做法可以归纳为三个度——集成度、知晓度和便利度。三者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提高政策集成度,让惠企政策覆盖面尽可能变得更加宽泛,然后通过提高政策的知晓度,让更多企业了解自身所适配的服务政策;最后则通过提高政策的便利度,不断提升各类群体的获得感。
前11月拨付企业扶持资金2.8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3.8亿元……这些可量化的数据,就是市北区做好企业服务的最好写照。
围绕打造便捷温馨的服务环境,市北区始终坚持企业视角、温情服务,全面升级服务质效。
企业心之所向,就是政府行之所往。借助线下设置的“一事全办”主题服务专窗、线上配置运行的68个“一事全办”主题服务场景链条,在全市率先打造“一站式”楼宇政务服务会客厅,以“e企联盟”新模式实现楼宇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并依托“北尚捷办”企业服务工作室“一站式”“定制化”服务,市北区实现服务集成化,切实减少企业办事负担。
如市北区创新打造的全市首个基层行政审批网格服务站,便将个体工商户登记、食品经营许可、预包装食品备案等6大项37小项高频民生审批服务事项下沉至网格,由“首席事务代表”现场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实现即时受理、即时审核、即时发证。
此外,市北区还定期开展区级领导联系企业活动,线下组织“千名干部进万企”“凝聚作风能力新动能 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直播访谈、“政府开放日”政策宣讲、“温情市北·暖冬行动”等“政企面对面”系列活动;线上依托“北尚诉办”“码上监督”平台常态化收集企业诉求建议467项,并打造首批营商环境会客厅、观察站,组建“专家委员会、媒体观察员、体验官”三支队伍,及时收集涉企难题和诉求。
要素保障是推动项目建设、助力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其对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围绕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市北区坚持需求导向、精准赋能,全面提升要素供给能力。
在要素供给方面,土地保障又是绝对的“重头戏”。对此,市北区深挖棚改腾空土地等土地供应潜力,盘活低效土地资源,完成16宗590余亩土地出让,224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金融作为“活水”,能够为企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效果。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春雨行动”再启航、人才企业融资对接会等银企交流活动,引导企业与资本实现有效对接,区内“青岛新金融产业园”也成为青岛市首批“金融管家试点”单位。通过实施“政银携手益小微”方案,为全区195家小微企业共发放贷款2.1亿余元。
考虑到人才是推动一个区域向前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市北区也配套出台了《高层次人才服务细则》,制定“北尚英才·青云”计划等6项实施细则,进一步夯实人才支撑。
得益于对人才服务工作的持续加码,目前市北区人才总量已达到35万余人,高新技术企业353家,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逐渐形成。
围绕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伴随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外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行业也越来越丰富,拥有百年港口、区位优势独特的市北区也努力在吸引外资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为此,市北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并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形成“四级联动”服务体系,通过四级联动服务体系密切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同时,为了给外贸企业做好“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市北区还优化升级“集成式”RCEP服务体系,并创新搭建“RCEP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引进来”同时,市北区还鼓励本土企业主动“走出去”。展会是企业推介、寻求全新合作机遇的绝佳平台。2023年以来,市北区协调组织76家企业参加展会90余场次,其中RCEP成员国展会80余场次。
得益于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管齐下,市北区前三季度跑出了21.8%的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速更是达到670%。而抓住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落地青岛的机遇,市北区共帮助159批次货物享受启运港退税政策,涉及货值4200余万元,退税417.61万元,退税速度提前5-30天,同时青岛港支线集装箱量也达到154.3万标箱,同比增长110%,内支线承运2592艘次,同比增长49.3%。
围绕打造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市北区深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就在于以法治化为基本原则发展市场经济,发挥法治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贯穿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全过程。
全省首个“线上一站式”刑事速裁工作机制、全市首家“行政争议联合化解中心”、创新启动“检察+热线”府检联动协作模式……一系列首创性成就背后,是市北区对于法治化营商环境本质的准确研判。
具体行动上,市北区惠企法律服务团队全年共实地对接、走访企业6236家次,同比增长65%,帮助企业解决公司注册、奖励兑现、合同纠纷、劳资待遇等实际问题152件,同比增长49%。
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市北区是青岛近代产业的摇篮,现代民族工业、商业等的深厚底蕴和资源优势,使其展现出极强的包容与开放性,也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这既是市北区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其营商环境攻坚的重点领域。
摄影:崔冬妮
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市北区推进河西盐滩片区改造工作,实现城中村历史性清零;全年完成老旧街区改造工程总量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惠及居民5.2万户;新建成停车场43处,新增泊位6355个;浮山森林公园、齐鲁康体公园一期、4.8公里滨海步行道建成开放,台东步行街完成升级改造,获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大鲍岛休闲文化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摄影:崔冬妮
为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市北区聚焦到了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养老、就业等“急难愁盼”的重点领域。
新增学位5300余个;提供产权型人才住房房源63套、租赁型房源117套,完成租赁型人才住房配租72套;建成以星级养老机构为依托,街道为平台,社区为支撑的三级服务养老体系;建设22处“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发放电影、演出、图书等惠民券13万余张;升级打造市北区中医药联盟2.0版……一项项可量化数据背后,是市北区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定不移的落实。
驰而不息
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仍在路上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政府的理念、职能和治理模式在不断地优化提升,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更在于主动撬动变革、引领发展。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明确提到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而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更是直接提到要“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落实到省级层面,在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将营商环境列为要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从中央到山东的密集部署,足以看出国家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
当然,因为营商环境是个动态存在,其本质也就在于驰而不息的改革。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每一次的优化,都将面对更精准、更深入、更具创造性的改革要求,都需要积极主动、刀刃向内,只有深层次、触及实质的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成果才能真正回应市场主体的需求,在新的挑战甚至冲击面前仍然保有底气。
因此,对于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市北区来说,也需要驰而不息地围绕更加深入地改革攻坚,布局谋篇。
围绕2024年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孙焕江表示,市北区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和最佳实践,继续突出“人情味”和“烟火气”,坚持“增值服务”理念,系统化、全场景升级营商环境,全面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打造办事效率高、服务水平优、要素保障强、法治氛围浓、社会满意度好的一流营商环境,努力让市北成为广大客商近悦远来的新旺角。
在此背后,是市北区持续以提升企业体验感、获得感为导向的底层逻辑,更是全力打造“温情市北”“开放市北”“烟火市北”“便捷市北”的目标指向。
时代变革的浪潮奔涌而至,经济社会的挑战伴随机遇。
当前,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地竞相部署的一个重点领域,如何做到推陈出新、先立后破,事关一个区域的发展前景。
而以更有温度、更有情义形象示人的市北区,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出一个更具人情味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形象。因此,市场主体选择市北,也会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