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济青联动!山东正在打造第二个“烟台”?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加强与济青联动!山东正在打造第二个“烟台”?

万众期待下,烟台顺利跻身“万亿城市”。

1月13日,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3年烟台市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在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山东也赋予了烟台新的战略定位。日前公布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烟台、临沂划归为区域副中心,提出要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

相较于“官宣”GDP后热度正盛的烟台,收获同样定位的临沂,在同等级城市中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能被官方赋予“区域副中心”的全省定位,临沂的综合实力自然不容小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而在全省顶层战略的支持下,临沂有望成为下一个“烟台”。

凰探第1227期

作为全省经济排名第五的城市,临沂虽然平时看着不显山露水,但各方面综合实力并不弱。

2023年前三季度,临沂实现GDP总量4549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跑赢全省大盘。以临沂2022年全年5778.5亿元的GDP来看,若能延续前三季度增速表现,其2023年将有极大概率迈过GDP 6000亿元的门槛。

此外,历史悠久的临沂还是山东第一人口大市、全省面积最大的城市,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99.31万人,彼时超过第二名青岛近65万人。

经济和人口的加持,加上临沂地处鲁南地区中心的区位优势,令临沂在全省加速布局区域协同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多来自山东省层面的支持,此番被确定为“区域副中心”便是最好佐证。

1月8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以济南、青岛为省域双中心,以烟台、临沂等大城市为区域副中心,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结构,打造国家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在山东的“一群两心三圈”中,“三圈”分别指向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其中,济南和青岛分别为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而鲁南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正是临沂。

相较于济南、青岛不可撼动的“双核”地位,临沂不管是自身竞争力还是对经济圈城市的辐射力,都相对欠缺。为此,近年来山东省级层面也给予了其更多支持。

以此次公布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为例,除将临沂确定为区域副中心外,还明确提出将“大力推动鲁南经济圈转型跨越”“促进都市圈、都市区和烟台、临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区域节点城市协调联动”“完善烟台、临沂等大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如何将省级层面的战略支持,转换成配得上临沂“区域副中心”定位的发展需要?或许,临沂可以从同为“区域副中心”的烟台处取取经。

2023年,“冲刺万亿”的烟台,将来自省级层面的支持用到了极致。依托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烟台抢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生产、扩大消费,“9+N”制造业集群不断完善,甚至文旅和新兴产业等方面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于临沂而言,面积大、人口多是其提升城市能级的基础优势,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得临沂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偏低,同样也拉低了城市的人均GDP。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其一直在山东处于“大而不强”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

幸而临沂早早便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由大到强”的发展目标,即:紧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跃升、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跃升、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跃升、由传统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跃升、由商贸物流大市向商贸物流强市跃升、由交通大市向交通强市跃升。

善用国家与省级层面的战略支持,加强与更高能级城市的协同联动,瞄准自己的优势领域形成引领带动,同时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领域……这是烟台的进阶思路,同时也适用于被赋予重任的临沂。

四通八达的公路建设,辐射全国、周转快捷、方式灵活的庞大物流体系,是临沂作为“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的底气,在全国形成商贸领域“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

作为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临沂现有专业批发市场125处,建成物流园区39家,3000余条国内配载线路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低20%—30%。2022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5710亿元、物流总额8609亿元。

对于颇具优势的商贸物流产业,临沂注入了十二万分的心力。近年来,临沂大力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加快“四个商城”建设,聚焦“商仓流园”一体化发展,现已成为北方电商之都,快手农产品带货量全国第一,并持续深化现代物流城建设的战略布局,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物流枢纽经济先行区。

其他产业方面,也各有出彩。2023年,临沂市再次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双百强”,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全市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第4个、全国革命老区中首个贷款余额过万亿的城市;生物医药、磁电等产业入选国家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光储氢一体化未来产业集群纳入全省未来产业集群,正加快打造全省有分量、全国有位置、全球有影响的光储氢产业发展新高地……

此外,临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59家,居山东省第三。“年产4.9万台工业机器人智能产品项目”“年产22000台智慧挖掘机项目”两个十亿级项目正成为临沂补足工业短板、实现量质齐升的发展先手棋。

而在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大城市的交流互动,也是达成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例如青岛的港口优势,无疑可以为临沂商品实现货物的快速、多渠道集散带来便利。同时,临沂的发展腹地优势可以为青岛的产业转移形成助力,从而实现双方人口与产业的互通有无。

再比如与临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长三角城市,同样为临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据悉,长三角企业在临沂年均投资近400亿元,占临沂市引进内资总量的36%以上,为此山东也将支持临沂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徐州等市共建淮海经济区。

面向未来,新定位下的临沂不妨参考同为“区域副中心”的烟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