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可谓现下最为“热辣滚烫”的词。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因地制宜”,对城市来讲,就要谋定而后动,在分析好自身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劣势基础上,选准用力方向。
青岛,亦如此。
知全局知己,作为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完备的北方经济重镇,青岛结合自身科技创新、海洋资源、综合交通枢纽、营商环境、宜居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优势明确招式打法,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力求实现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1
科创争先,青岛聚“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具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且深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2023年以来,青岛通过推动科技型企业扩群增量、狠抓科技企业研发提档升级等举措,在关键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
过去一年,青岛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000家,同比增长33%,认定数量全省第一。显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正在成为青岛这座创新之城的澎湃动能。
此外,伴随着城市优势、战略性产业的蓬勃发展,青岛也在不同领域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0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900余家;超过3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
眼下,这些研发机构以其突破传统的创新模式,变硬核科技为新质生产力,成为科技成果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例如,青岛天仁微纳建成大幅面、高精度纳米压印光刻生产线,打破微纳加工领域国外垄断;海信突破高像素密度8K光学引擎照明与成像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了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海尔自主研发BaaS数字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大脑、智家大脑等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超高速离心机、斯特林制冷等底层共性科技难题……
“聚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奋力开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新局面”,当新质生产力吹响科技创新的冲锋号,青岛也将攀“高”逐“新”,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2
产业致新,青岛起“势”
创新主体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就有了方向。
眼下,青岛正通过放大工业互联网领先优势,深化拓展“工赋青岛”行动,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初步构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十大新兴产业链,超前布局基因与细胞、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加快聚链成势。
为何要放大工业互联网领先优势?
青岛是全国最早探索工业互联网实践城市之一,卡奥斯COSMOPlat已连续5年位列国家级“双跨”平台首位。去年,青岛还新增“柠檬豆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一国家级“双跨”平台。
在今年2月22日召开的青岛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围绕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直接点名这两大平台:建强用好卡奥斯、柠檬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和应用赋能,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此前,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曾表示,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而青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优势,也有望成为青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3
逐浪海洋,青岛强“势”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而在2月21日召开的山东省委常委会会议上明确提到,要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在中央“建设海洋强国”的殷殷嘱托下,青岛自觉肩负起山东“海洋强省”的希冀与梦想,明确了不同时段的招式打法:推进海洋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比起宏观规划,客观的实际表现更具说服力。2023年,青岛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300亿元以上,分别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和全市生产总值约30%,并且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三。
深究成绩取得背后的底层逻辑,科技创新无疑是青岛推进经略海洋走深走实的“王牌优势”之一——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汇聚于此。
而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青岛已然率先垂范。当前,青岛正聚焦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航运金融、海洋文旅7个主导产业的跃升和深海开发、海洋物联网2个未来产业的布局。
积厚成势,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共同驱动下,青岛正沿着新目标的方向向海图强。
4
拥抱开放,青岛乘“势”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而说到开放,青岛可谓优势明显。
从地理位置上看,青岛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北达蒙俄大陆、南通东盟南亚,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
从平台载体上看,设立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打造青岛都市圈……这些都是青岛具有开放优势的最鲜明体现。
与此同时,基于开放所需的硬件基础,青岛已构建起包括水路、航空、铁路、陆路等完善的交通网。
以此为要,青岛2023年进出口总值达8759.7亿元,规模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开行中欧班列863列、增长11.4%;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1个……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岛就必须用好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一比较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加强同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面向世界持续拓展“朋友圈”,从而不断提质扩容、集聚动能。
5
营商从优,青岛锐“势”
一流营商环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而青岛也在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2月18日上午,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召开,当天下午,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专题调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将龙年的首次调研聚焦营商环境,足见对其重视程度。
近年来,青岛各区市、各部门不断创新思路、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各类暖心举措层出不穷。例如,通过选取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作为营商环境监测点,建立“受理—转办—督导—问效”闭环处置机制,累计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2100余件,既彰显了“青岛速度”,又体现了“青岛温度”。
当然,营商环境的打造非一日之功。接下来,围绕打造更优营商环境,青岛如何接续而为?
具体来看,青岛要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全面深化市场准入、资源开放,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与此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并通过深入对接企业需求,不断优化政策供给,真正打造更多企业“有感”的创新实践。
6
城市提质,青岛蓄“势”
新质生产力,是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在此过程中青岛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在带来城市面貌积极变化的同时,推动了城市功能品质的有效提升。
两年来,青岛聚焦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低效片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十个重点攻坚领域,实施了2157个项目、目前已完工1314个。
事实证明,在此过程中,青岛也确实通过城市更新的“新”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的“新”。
以低效片区改造为例,在崂山区株洲路两侧片区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两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速,2023年,两个园区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增长超过80%,带动全区两条产业链营收规模达43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两个园区将新增产值600亿元。
伴随一个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快速起势,在青岛,新兴产业发展正持续迸发“新”动能。
再回到这六个“势”,背后是青岛融合贯通承载的国家战略、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新时代条件下的功能定位后,找到的率先突破、引领发展的实干路径,亦是青岛锚定“打头阵、当先锋”发展重任的坚实支撑。
以“新”主导,以“质”为胜,步入新发展时期,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青岛,已然下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