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口格局,变了!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山东人口格局,变了!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创新低,全国各省份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负增长,这其中便包括了曾经的生育大省、人口大省山东。

日前,山东和省内各城陆续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数量。除全省层面人口负增长幅度增大之外,16城中只有济南、青岛维持住了人口正增长,其余14城皆陷入负增长局面。其中,东营、威海、潍坊均是在这一年人口增量由正转负,烟台与淄博等城市则负增长趋势明显。

作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的北方第一经济强省,山东近年来的人口增量持续下降,这固然与持续降低的出生率有关,但山东不断加剧的人口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与同居GDP排名前四位的广东、江苏、浙江相比,山东对人口的吸引力亟待提升。

2023年,山东省常住人口数量10122.97万人,相较于2022年减少39.82万人。要知道,在2022年以前,山东的人口增长始终保持正向趋势,但从2022年起出现下降,过去两年人口减少超40万人。

自然人口减少人口流出成为两个关键因素。

究其原因,山东各城目前依旧多以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对于新兴产业的布局还在探索阶段,在产业方面便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不占优势。

就连济青双核,虽然省级层面投注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但两城在全国范围内不管是产业集群,还是城市环境都不甚突出,并没有形成超级城市,对全省人口增长形成带动。

但济青两城的人口增长在全省范围内的优势还在,也是2023年全省唯二保持人口正增长的城市。

青岛常住人口数量1037.15万人,与临沂差距进一步缩小至60万人以内;人口增量2.94万人,位居全省之首。济南常住人口943.70万人,超过潍坊升至全省第三;人口增量2.23万人,位居全省第二。

不过两城所增加的人口来源并不相同。

2023年,济南市实现人口出生率7.6‰,自然增长率1.8‰,均超过全省和全国水平。也就是说,济南所增加的2.23万人,有很大一部分源于自然增长。

而青岛的人口增量更多来源于外来人口迁入。一直以来,青岛都备受年轻人青睐,在全国最受年轻人欢迎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等榜单排名中,均位居前十。

但不得不提的是,两城的人口增量,都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下滑。放眼全国来看,济青的人口增量,已经被甩在了身后,距离合肥(人口增量21.9万人)、杭州(人口增量14.6万人)、成都(人口增量13.5万人)等头部人才吸引力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济青完全可以学习借鉴合肥、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引才体系、产业结构,毕竟济青作为山东“双核”,在全省人口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担负起吸引全国人口的重任来。

除济青还保持着人口正向增长,山东其余14座城市均已陷入了人口负增长,其中东营、威海、潍坊三座城市乃首次增量由正转负。过去十年,这三城虽然人口涨幅不大,但一直都保持着正增长。

先来看东营,作为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东营人无疑是“不差钱”的,但在东营多年不变将石化产业作为全市主导的情况下,其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加上东营至今都未通高铁,交通的不便也对其人口增长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相对来说,沿海城市威海并不存在以上困扰。且威海作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公共服务发展相对完善,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基础。但这里老龄化程度偏高,相对应养老产业也较为突出,年轻人更倾向于来这里养老而不是留居于此。

而潍坊作为全省排名第二的工业大市,按理来说应该是全省吸引人口的“主力军”,但2023年其常住人口减少4.82万,人口增量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三。这或许与潍坊不断走低的经济增速有关。2023年,潍坊经济增速5.1%,排在全省倒数第二;2024年一季度,潍坊实现GDP1613.3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4%,实际增量-18.5亿元。

当下,威海和潍坊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不管是想要提高人口增量,还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加速发力主导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都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当然,同样的路径,也适用于山东其他城市。

不过,即使路径摆在眼前,能够抓住机遇并成功在全国不同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新晋万亿城市烟台和新晋网红城市淄博,显然还没有将机遇转换成人口增长的实际红利。

2023年,烟台和淄博常住人口分别为703.2万人、467.4万人,较2022年分别减少2.67万人、3.19万人,增量持续走低。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依旧还是需要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做出更多调整,从而产生更多就业机会、形成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提升人口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