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全国高规格峰会!海信让智慧城市“新”中有“数”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亮相全国高规格峰会!海信让智慧城市“新”中有“数”

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推动城市文明前进一步。

蒸汽时代,城市的标志是修建公路;电气时代,铺设电网是城市发展的主题;到了信息时代,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数据成为最宝贵资源之一,而构建城市大脑,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四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

近年来,伴随现代化强省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山东正加力提速数字强省、智慧山东建设,在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同时,也在以数字变革新赛道引领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24日至25日举行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山东再次受邀作为主宾省分享数字省域建设经验。期间,作为山东数字领域代表企业之一的海信,在展示企业行业引领实力同时,亦通过自身在青岛等地的成功实践,为山东数字经济跃升,注入新动能。

全国高规格峰会二度受邀担任主宾省

山东靠什么?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图片

5月24日至25日,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作为国内数字经济的顶级盛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已经成为集中国信息化发展政策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最新成果展示、电子政务和数字经济理论经验和实践交流、汇聚全球力量助推数字中国建设合作的权威性、综合性平台。

图片

同时,这也是国家数据工作体系优化调整后首次举办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而山东则第二次受邀作为主宾省分享数字省域建设经验。

之所以能再次受邀担任主宾省,概因山东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不俗成果。

近年来,山东全力打造“数字强省、智慧山东”,牢牢抓住数据要素这一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山东推动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在全国率先蹚出了一条“标准引领、全域推动、分类推进”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山东16市已全部建成“城市大脑”,累计建成2578个智慧社区,省市县联动打造7000余个应用场景。

作为山东经济发展“强龙头”,近年来青岛也在提速建设“数字青岛”,在数字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

根据202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青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同时,青岛还将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63个服务场景实现“一次办好”,102个场景实现免实体证照办理。

今年3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数字青岛2024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持续实施“数字青岛2.0”工程,并将实施数字经济标杆建设工程、数字政府标杆建设工程等6大标杆建设工程。

在数字政府标杆建设工程中,《方案》明确要打造“一网一云”支撑体系。其中的“一云”,指向的正是新型城市云脑:围绕城市运行全生命周期,实施“城市云脑2.0”工程,强化行业“分脑”和“中枢”体系建设,加快部署面向城市级应用的大模型。

不仅仅针对某个垂直领域,“城市级应用”意味着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处理场景也将更加多元,这正是青岛成为“标杆”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青岛之所以有底气提出加快部署面向城市级应用的大模型,一方面来源于自身对数字青岛建设久久为功的执着,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本土龙头企业的积极响应,例如在此次峰会上吸睛无数的海信。

备受好评!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海信实践

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生态系统,不仅承载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更容纳了人与人之间细小的生活空间,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城市的文化内涵、生态环境,以及渗透到城市肌理的治理、监管和运行等方方面面。

毫不夸张地说,纵使一座城市经济再发达,总会有管理的末梢之痛。快速增长的城市规模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环境承载能力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管理才能更高效、更智慧,不仅关乎经济、民生,也关系着未来城市将朝怎样的方向发展。

而横空出世的智慧城市,正是对于城市管理体系漏洞的“精准问诊”。当然,决定智慧城市应用水平的终归还是智能中枢系统,也就是说,智慧城市需要一个好大脑

日前,《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到要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同时,《指导意见》中还明确了两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可以这样说,城市云脑的提出与构建,正契合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向高水平发展的推进逻辑。

图片

事实上,作为山东数字领域代表企业之一,此番在全国顶级峰会上重磅亮相山东数字领域企业展区的海信,也展示了企业在城市云脑方面的技术与创新,收获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图片

在海信数字城市蓝图中,城市云脑是关键底座。海信城市云脑汇聚政府、社会海量数据,打造数据中心、赋能中心、应用中心,提供领导驾驶舱、一网统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公共数据运营平台,打造“最懂城市治理的AI专家”。

尤其海信聚焦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自主研发的领导驾驶舱成为最受关注的产品之一。在海信云脑的支撑下,领导驾驶舱通过打通各个委办局之间,及平台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拉通、信息共享,从而赋能具体业务场景应用,充分体现数据反哺价值。它解决了领导看指标、找问题、抓闭环的关键需求,不仅智能发现异常企业、项目、指标等问题并告警,将问题推送给相关部门和分管领导,分管领导端督办处置并跟踪进度,形成全流程调度闭环管理。

针对不同管理者面向的分管领域和关注点不同,海信分级打造不同的驾驶舱配置。领导关心什么指标一键即可调取,还能分部门查看重点工作进度。目前海信已建立覆盖省、市、区县、镇街四级用户的领导驾驶舱体系,其中市级已积累1市30+委办局“千人千面”驾驶舱。

图片

海信还基于大模型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只需说句话,就能快速调阅相关报表政策,并进行灵活有深度的分析。现场,有参展观众提问:“青岛近5年经济变化趋势如何?”系统完全识别语义并快速调阅出相关数据、给出分析回答。

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是海信集团B2B产业的核心力量,公司立足自主创新,以“助力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为使命,以“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智能科技企业”为愿景,致力于成为最具价值交付的智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

目前,海信产品已成功应用到全球12个国家、188个城市。在国内,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贵阳等176个城市,其中39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中,36个城市都在用海信的解决方案,占比达92%。在海外,海信成功出海埃塞俄比亚、老挝等国家和地区。

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市场预测2023-2027》显示,去年中国智慧城市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市场投资规模为8754.4亿元,较2022年市场投资规模有所提升。到2027年中国智慧城市ICT市场投资规模将超过1.18万亿元,2023-2027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0%。

可以这样说,万亿市场规模之下,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领域率先布局的海信,已然走在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而作为一家生于青岛、长于青岛的本土龙头企业,海信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积极作为,所直接惠及的正是青岛这座提出“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上奋力争先”的城市。

数字青岛2.0时代

海信让智慧城市“新”中有“数”

随着数字青岛进入2.0时代,城市云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城市云脑的本质,是一个数字化的城市治理云平台,而城市大脑的价值,从技术角度来看,是城市智能化、数据化、全面、实时、全量的决策,从更大层面来看,则是城市治理模式、管理模式和产业发展的突破。

当然,城市管理并不应该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是要在精细化、科学化方面做深做实。

让技术充分融合于业务实践,正是海信的优势所在。而检验其成效的标尺,就是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正契合了海信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以人为本。

除了前述提到的领导驾驶舱外,海信围绕城市精细化治理全面布局,以数字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图片

面向需要跨部门协同处置的城市治理场景,海信打造了一网统管产品,解决传统工作方式协同难、处置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构建“大平安、大建管、大经济、大民生”等4类132个场景清单,实现从事件感知发现、到协同处置再到整体调度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以文明创城场景为例,通过一网统管能自动感知发现机动车违停、占道经营等十余种事件的自动识别、自动流转,减少人力,上线6个月累计发现事件1.8万件,发现效率对比以前提高3倍,处置效率提升36.4%。

面向城市交通,信号智能调优系统实现少人情况下的信号控制自动优化和效果保持,不仅能自动找出哪条线路、什么时段适合跑绿波,还能“绿波成网”,让更多的车享受到一路绿灯的畅行体验。在青岛银川东路-燕岭路口应用后,平均停车次数从10次降到2次,平均行程时间降低24%。

公交是保障城市交通的基础行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但后疫情时代市民出行习惯改变,公交客流没有明显回升,且财政补贴收紧,公交企业降本增效迫在眉睫。面向公共交通,海信通过客流计划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公交车投入跟着客流走,保障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西宁60条线路优化后,日均减少低效里程约2.2万公里,月降低运营成本约500万。同时,海信还走出国门,相继中标埃塞俄比亚和老挝公共交通项目,加速高质量出海。

面向轨道交通,海信是轨道交通行业里少数自主研发并布局通信、信号、综合监控、智慧车站等全弱电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的企业,而海信自研智慧车站精细化设计66种场景实现降本提效、安全管理,比如传统需3个人半小时才能完成的开站工作,如今仅需5分钟。在青岛6号线全线应用后每站可减少4名站务,全线20站年降低人力成本1000万元。

图片

变化的背后是无处不在的技术革新,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让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但不论技术如何变化,城市治理最终还是为了人。

从海信这一系列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城市云脑已然真正思考了起来,让城市“为人而转”。

当然,不论技术如何创新,智慧城市的发展终归还是离不开数据,只有让数据流动起来,城市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

为此,海信发布了山东首个公共数据运营平台,开放数据2亿余条、提供数据产品50余个,不仅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存”得安全;还在医疗、产融领域落地应用场景,以场景为牵引推进数据要素流通,“用”得便捷。

比如,聚焦产融领域推出的金融贷等数据产品,在青岛上线不到一年便助力融资、担保6.2亿元。

面向未来,站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新目标之上,如何不断赋能城市建设,让城市云脑再开“脑洞”?

期待海信给出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