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赛道再发力 青岛表现如何?
青岛
青岛 > 商业 > 正文

新能源汽车赛道再发力 青岛表现如何?

2024年6月13日,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指出,力争到2025年,青岛新能源整车产量达到40万辆,整车出口达到18万辆,车企海外营业收入超过360亿元,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等核心配套规模达到400亿元……

作为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新能源汽车是青岛最具冲击“万亿”希望的产业链之一。2013年,青岛入局新能源赛道,至今累计发布了100多条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真金白银的奖补升级至1亿元。

根据《2023年度热门产业盘点》,从区域来看,山东现存9.85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青岛现存1.51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位居山东第一。

但青岛新能源汽车“量质不齐”,虽然在“量”上暂时领先,却未能形成“质”的优势,仍缺乏足够强的龙头企业。

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青岛大手笔引入龙头汽车企业。目前,青岛齐聚了以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等整车链主企业,以一汽富奥、国轩电池等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完善产业链。可以说,在商用车领域,青岛是有一定基础的。

与商用车相比,青岛乘用车制造起步较晚,是亟待补齐的一块产业短板。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青岛始终没有“拿得出手的一张牌”。

为了增强青岛对自身产业基础的打造、差异化竞争和对当下产业机会的把握,此次《行动计划》中,青岛将“商用车”和“出口”作为今后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定位。

针对新能源商用车研发制造方面,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大川表示,《行动计划》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以青岛国际汽车城为主要载体,以推动现有整车企业产能爬坡和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构建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地。鼓励商用车企业在做好燃油、LNG(液化天然气)、CNG(压缩天然气)等产品基础上,加快探索纯电(含换电)、混合动力、氢燃料动力等多元化技术路线,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出口黄金期。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120万辆,同比增幅高达77%,在全球每卖出的4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产自中国。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高军表示,近年来,青岛港的商品车航线网络不断拓展,目前已与国内外多家知名船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依托港区铁路线,开展了商品车铁路出口业务。依托青岛港,青岛开展整车出口业务优势明显。

在出口上,青岛将充分利用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出口便利优势,围绕推动新能源汽车集港、查验、装箱、出运“一站式”集中作业,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效率,吸引更多整车企业选择青岛作为主要出海口岸。同时,创新KD(散件组装)出口模式,扩大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像上海、北京、柳州等传统汽车产业发达的城市,还有青岛、深圳、合肥等“后起之秀”,正在迅速赶超,大有“颠覆”传统汽车之城的势头。

2023年12月26日,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以济南、青岛市为核心,鼓励产能、关键配套集中,重点支持乘用车、商用车全面发展,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基地。

对于在传统汽车上并无太多积累的青岛来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弯道超车,或有无限可能。

原标题:青岛再发力新能源汽车 能否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