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唱就唱,青岛何以“唱得响亮”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想唱就唱,青岛何以“唱得响亮”

这个周末,数以十万计的歌迷在青岛哼着《光年之外》《爱,很简单》的旋律,以万人声浪点燃城市的夏日狂欢。

6月15日、16日,邓紫棋在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连唱两场,单场歌迷3.5万人;陶喆在青岛市体育中心国信体育馆连唱两天,单场歌迷近万人……

想唱就唱,青岛何以“唱得响亮”

这只是青岛演出市场火热的开始。据悉,截至6月底,青岛已经审批近40场演唱会,场次之多、票房之高、演出范围之广刷新纪录。‍‍‍‍‍‍

7月,有李健、张信哲、小沈阳、黄丽玲4场怀旧味道演唱会;8月,有林宥嘉、张韶涵、梁静茹等多位唱功顶流歌手演唱会;9月,有林俊杰的重量级巡演双响炮,同时,刘若英的青岛演唱会蓄势待发……尤其是在7月份,青岛的演唱会将更加密集,周周都有、贯穿整月。

“天王组团”“天后扎堆”“密集开麦”,青岛演出市场进入“月唱”“周播”时间。其背后是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对接,折射着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与激情四射的文化热度。

作为音乐之岛、音乐节之城,青岛“唱功”如何练就?

巧解演唱会这道“算术题”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青岛本不是举办演唱会的热门城市,堪称“重磅”的演艺盛典往往以“年”计,可谓“稀缺”。

忽如一夜春风来。2023年,薛之谦、任贤齐、安溥等歌手相继登场亮相,青岛一跃成为十万级体量音乐嘉年华主办地,热门演唱会频次加密到以“月”计。据票务平台数据统计,去年,青岛落地大型演唱会26场,位居全国同类城市榜首。

今年以来,头部公司加码青岛,重点演出纷至沓来,顶级制作阵容让人目不暇接,一票难求成为普遍现象,不论是演出场次还是市场热度,都超过了去年的势头。

有人这样形容青岛演出市场的变化:“以前看演唱会,观众像等待电影大片,一年好不容易来一场;现在变成了网剧,一季就是数集。”

从“年”计,到“月”计,再到“周”计,青岛演唱会市场是如何破题、一步步实现跃迁的?

比如,抓“大牌”,用好“二八效应”。

近些年,演唱会市场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头部歌手及其背后公司分走了市场80%的蛋糕。能不能“抢”到头部歌手,举办有影响力的演唱会,关系到一个城市在演出市场的“存在度”。

2000年以来,随着张学友、陈奕迅、周杰伦等重量级歌手相继来青,青岛演唱会市场热度不断走高,在圈内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这几年,青岛又陆续引入了不少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型演唱会和音乐嘉年华项目,如李荣浩、李健等重量级演唱会先后落地。

今年,青岛歌迷熟悉的江苏星华文化一口气引入邓紫棋、马思唯、刘若英3场大型演唱会,山东有朋文化在青岛落地陶喆(双场)、林俊杰(双场)两个重量级项目。

业内人士介绍,一方面,头部演出公司能引入顶级的演唱会项目,与歌手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头部公司的票务操作专业且严谨,即便是演唱会门票未能全部售出,仍然坚持不打折、不甩票,保证了入场歌迷的认同度,体验感持续加强。

比如,搭“大台”,提高“承载力、回报率”。

这几年,青岛演唱会“多点开花”,很大程度得益于拥有一批有较大容量、较强承载力的文体设施。

青岛市体育场馆协会给出的一份数据显示,在目前青岛的30余座大型体育场馆中,有3座总建筑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其中,国信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为30万平方米,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总建筑面积为21.8万平方米,青岛青春足球场总建筑面积为19.6万平方米,都具备容纳数万名观众的能力。

去年,薛之谦“天外来物”青岛演唱会举办,近10万歌迷涌入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创造了一系列纪录:最多人数演唱会、最快售罄速度演唱会、国内年度话题度前三演唱会。由此,青岛一跃成为十万级体量音乐嘉年华主办地,这既是对青岛歌迷基数最好的验证,也是对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考验,为后续更多头部演唱会的落地开了好头。今年,伴随演出市场的日益火爆,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国信体育场均实现“满档期”运行。

在演出行业,关于门票的上限是一个颇有热度的话题。一场演唱会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观众越多,门票收入越多,回报率自然就越高。正是有了“大场地”的保障,青岛日益受到头部歌手和演出公司的青睐。

比如,抱“大团”,实现“1+1>2”。

从地域看,青岛各区市立足自身优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打法”,不同量级、不同定位的演唱会得以垂直细分,各得其所。

如城阳区凭借场地优势,吸引了薛之谦、潘玮柏;即墨区打好“民谣牌”,形成无可替代的“古城音乐综合体”;西海岸新区打造的凤凰音乐节,已跻身“顶流”,圈粉年轻歌迷;“依山傍海”的崂山区,一场场人气爆棚的演唱会次第登场……

用好背后的“演艺经济学”

随着演出市场日益火爆,让众多注重“以文促旅”的城市不断跟紧音乐的“节拍”。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作为“注意力经济”,短时间就能聚集海量客流,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不可小觑。

而对一座城市而言,“开唱”不难,可在演唱会遍地开花、歌迷越来越“挑剔”的当下,要实现“突围”,形成演唱会与城市的积极而有机的联动,放大“溢出效应”,却并非易事。

城市需要精准用户画像,才能用好演唱会的流量。

据业内估算,1元演唱会的门票,能够带动7到8元的其他消费,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这是其带给城市的直接经济效益。

青岛演唱会市场“外向型”特征明显。有演出商表示:“通常来看,青岛演唱会外地歌迷占比超过50%,部分场次甚至接近70%。”大数据显示,本周邓紫棋和陶喆演唱会的省外歌迷占比约65%,年轻人占比约70%—80%。他们的到来,除了会为交通、住宿、餐饮业增强动力外,还会给“演艺+旅游”这一新消费业态带来旺盛人气。

城市需要完成自我营销,才能接住演唱会的高光。

在一次演唱会上,薛之谦将《你还要我怎样》的歌词修改为:“我后来都会选择等在栈桥边,我让你少喝点,你为何不听劝。”这曲“青岛特供”随即冲上热搜。演唱会为城市蓄起“流量池”,背后的城市承接力、服务力也成为城市营销的新赛道。

今年5月,嗨ME·青春音乐节在即墨举行,歌迷冒雨排队,即墨当地及时送上了姜汤、暖宝宝和帐篷等服务。去年,薛之谦演唱会,“有情有义的8号线”引发热议,深夜运营的地铁服务了数以万计的歌迷,安保、交通、食宿条件体现了城市的温度和服务的专业度。

城市需要不断更新玩法,才能找到音符跃动的增量。

这些年演唱会的“花式内卷”,使得常规打法很难带来可观的人流增量,“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吸睛”成为业界共识。

此前,华晨宇日出演唱会成为“现象级事件”——凌晨3:00在海边开唱,将迎接日出的创意与滨海风情完美结合,赢得了极佳的口碑,也为同行“开了脑洞”。

于青岛而言,凉爽的夏日、浪漫的海滩是音乐的最佳“拍档”。以凤凰音乐节为例,在海边搭起舞台,汇聚沙滩、音乐、明星、市集、美食、狂欢等诸多元素,营造出年轻人向往和追求的浓浓氛围,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自主品牌流行音乐节”,跻身国内头部音乐节之一。

丰富供给塑造“文化感觉”

从更宏观的文化视野看,在热气腾腾的演出市场中,城市需要不断提供深层次、多元素、高品级、国际化的文艺供给,引导城市的文化消费,塑造城市的文化感觉。

需要无数个“一”汇聚在一起。

今年以来,从户外演唱会到室内音乐会,从大剧院戏剧节到Livehouse演出,戏剧、音乐、脱口秀等文娱项目共同撑起青岛的文娱消费市场,让其成为一个生态健全的有机体。

今年3月,青岛被“首演”青睐——《一日三秋》《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剧目在青岛大剧院开启全国巡演;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芝加哥》、俄语原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巴特管风琴音乐会”,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吕思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等接续上演……在这里,人们既能跟着汪苏泷、二手玫瑰等音乐人狂欢,也能沉醉于《芝加哥》唱响的“你可以喜欢你现在的生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一座城市文化产品供给应有的日常图景。

需要一些平易近人的“烟火气”。

以人民为中心。当下的青岛,文化惠民演出正以各种形态打开走进大众的大门。

截至今年6月,青岛演艺集团完成演出共计219场,其中文化惠民剧场演出117场。精品展演走进老建筑、老街巷,公益演出深入街道、乡村,高雅的、流行的、大众的,一场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成了鲜活多元、贴身服务的文化娱乐体系。

需要一些“抢占先机”的行动。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需要“攒”的,需要软硬件资源、人文传统的依托,也需要政策优势的加持,如此,才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

如去年出台的《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着力构筑大型演出、音乐节会集聚地,对在青岛举办的单场售票不低于3000张的大型演出、音乐节会,根据售票数量最高给予10万元奖补,吸引了江苏星华文化、替恩替文化等头部公司持续拓展青岛市场。当下,从戏剧、音乐到脱口秀厂牌,很多项目正在陆续落地青岛。

当下,每座城市都在争抢一首“打歌”时间、一次“上镜”机会。看一座城市的演艺,不仅要看门票“秒空”、场次“爆满”,还要看时尚、包容的文化态度和专业、多元的文化环境。

来源:青岛宣传